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这一矛盾反映了亚里士多德思想中的冲突[67]。
在《形而上学》H卷和M等卷中,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又有了进一步的变化。
他从事物的形成来讨论本体问题,提出了潜能与现实说。
他指出,质料有能力并且可能发展成为形式,质料是潜能,形式是现实。
质料发展为形式,是完成从潜能到现实的转变,也就是事物的生成。
另一方面,形式(现实)与“近似”
(从无规定性质料而来的最接近事物的)质料(潜能),本来就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然而最初的(无规定性的)质料是不确定的、普遍的,未成为现实的形式也是潜能的、普遍的。
形式也有两种意义:潜能的形式是普遍的,现实的形式是个别的[68]。
现实的知识以个别为对象,潜能的知识以普遍为对象。
知识在一个意义上是普遍的,在另一种意义上却不是[69]。
亚里士多德提出潜能与现实,反映出他仍在调和本体论和认识论之间的矛盾。
陈康教授注意到,亚里士多德《后分析篇》中有关认识过程的讨论,已提出现实所感觉到的是个别的东西,但知觉的能力却是以普遍为对象的思想。
这一观点与其潜能和现实说一样,反映了他在认识普遍的知识和个别本体时的矛盾思路[70]。
对于潜能向现实的转变,亚里士多德认为需要有一个推动者。
这个推动者本身不动,但能推动万物。
这个推动者是现实的,因为,现实在更高的意义上也是在先的、永恒的。
永恒的事物在本体上先于可灭事物,而永恒的事物不是潜在地存在的[71]。
这个永恒的推动者不带任何质料,它是纯粹的现实。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这个“不动的动者”
就是努斯,即自然哲学中谈到的最高的本体、理性的神(纯思想)。
努斯是万物的动因和目的因。
亚里士多德将本体与努斯联系起来时,再次暴露出对普遍与特殊认识的矛盾:在先的、永恒的神是分离的个体,它如何具有普遍性而成为知识的对象?可见,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不仅存在本体论与认识论之间的矛盾,而且存在普遍的形而上学(本体论)与特殊的形而上学(神学)之间的矛盾。
他试图对此作出调和,但是没有成功。
[72]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是其哲学的核心内容。
他的自然哲学研究本体的属性、存在方式等问题,第一哲学则对这些问题作出进一步的讨论,其中贯穿的核心点就是柏拉图相论中的问题,即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中的普遍与特殊的关系问题。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表明,他对此问题的认识较之柏拉图已有重大的发展。
尽管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仍存在矛盾,但他的学说为后世西方哲学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对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3.实践哲学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包括伦理学、政治学和诗学(艺术哲学)。
下面主要介绍他的伦理学。
在西方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最早把伦理学创建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主要讨论人的幸福观及人的道德行为等问题。
他分析了人的各种品德,如勇敢、正义、节制、友爱等。
他指出,品德是一种习惯,习惯是可以在实践中改变的。
人的实践行为受理性的指导,这种理性与逻辑思辨理性(推论证明)和直观理性(努斯)不同,是一种实践理性。
实践理性指导人的实践活动,从而使人对自己的道德实践行为有所知、有所选择。
亚里士多德没有否认欲望、情感在道德实践中的作用。
他认为,人可以在理性的指导下,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调节,从而使之达到“适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