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他说,相是先验的存在,在人出生之前,相已经存在,但人出生之后忘记了,不过人的感觉能诱发灵魂回忆起相。
在《会饮篇》中,柏拉图进一步提出“向上引导”
(epagoge)说,即从具体事物开始,一级一级向上引导,最后达到对相的认识。
例如,从认识人的形体美、法律的美、制度的美、学问的美,最后到认识美的相即美自身,一级一级上升。
这种认识方法反映出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不过,柏拉图所谓美的相之前的美,还只是从具体中概括出的一般共性,而不是相本身,相本身仍然是超越经验的。
所以柏拉图指出,从一般的美到美的相有一个跳跃(eksaiphnes)过程。
至于如何跳跃,柏拉图没有具体说明。
[34]
柏拉图的前期相论,还有一些未说明之处,例如:相作为一切事物所追求的目的,它只能是有价值的而不能是负价值的。
美是有价值的,而丑则是负价值,那么如何解释丑的存在?柏拉图指出,相是孤立的,相与相之间没有联系,他所谓的相只具有自身的同一性,而“决没有异于自身的和相反的东西在自身之内”
[35],这样的相怎么能与最高的相(善)联系起来?对于这些问题,柏拉图后来已意识到了,并且在后期相论中作出了一定的修改。
2.后期作品的相论和知识论柏拉图在后期著作《巴门尼德篇》中,用八组推论证明“一”
与“存在”
的关系,试图解决相的孤立性问题。
在第一组推论中,他先假设“一”
就是“一自身”
,是一个绝对孤立的相,然后经过推论得出结论:这个孤立的“一”
本身具有否定性,是不能被认识的。
在第二组推论中,他对“一”
和其他相的关系作出推论。
他指出,“一”
与其他相既有差异,亦有联系。
他举例说,如果有人说我是“一”
又是“多”
,并不令我惊异,我是“多”
,指的是我有左右两边、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所以多内在于我;说我是“一”
,指的是“我是我们七人中的一人”
[36]。
柏拉图认为,“一”
和“多”
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
“多”
会转化为“一”
,“一”
会转化为“多”
[37]。
可见,柏拉图已修改了前期相论的相具有孤立性的观点。
值得注意的是,《巴门尼德篇》所说的相与前期的相还有一点不同,即它们没有伦理价值,也不具有直接感知的性质(如热、湿之“相”
),但依然可以普遍地用于陈述和组织经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