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第一,生命意义是一个多维度结构的心理概念。
有的学者认为生命的意义是由认知、动机与情感3种成分构成。
其中,认知成分是指一个人信念系统或世界观,它反映了人的宗教信念和世俗信念。
动机成分表现为选择目标和决定行动的价值观,由于人们是从目标追求和获得中体验到意义的,因此动机成分也包括行动。
情感成分是指目标达成后产生的满足感和实现感。
第二,生命意义有3个核心特征:目标、统合以及实现感。
首先生命意义存在于目标追求之中。
生命意义是一种有目标的感觉,或代表一个人把时间与精力投入在获得重要的有价值的目标上,生命意义几乎可以与生活目标画等号。
其次,生命的意义建立在统合的基础上。
统合是指人由生理、心理、精神3个方面需求满足的交互作用以及周围世界的交互作用构成的整体。
生理需求的满足,使人生存;心理需求的满足,使人快乐;精神需求的满足,使人有价值感。
统合即建立统一性,即认识个人独特性和外界条件之间的协调和谐的关系,亦即在整合个人潜能、外界环境和时空条件前提下,树立明确的有价值的目标,建立一致的人生哲学,理解自己生命与周围世界的规律。
最后,生命意义伴随实现感。
实现感是对自己生命目标的实现或完成程度的体验,它通过成就感、满足感、充实感或价值感表现出来。
我们可以想象,当个体拥有较高意义感时,带来积极心理效应,如建立自我认同感、促进生理与心理健康、以积极的观点看待事件等;相反,当一个人生命意义感比较低落时,其忧郁情绪、焦虑情绪、自杀倾向或行为可能随之提升。
第三,生命意义是相对稳定的个体差异变量。
每个人的生命意义都是独特的,表现出个体差异性质。
尽管生命意义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条件下可能发生改变,但它具有跨时间的相对稳定性。
生命意义的个体差异性质主要体现在意义寻求、意义存现和意义来源3个方面。
其中,意义寻求主要反映了人在追寻意义时的活动强度与紧张度;意义存现主要反映人的意义感体验的深刻程度;意义来源主要反映人在评判意义构成物的价值或重要性上的认知偏向程度。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生命意义研究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积极心理学看来,幸福生活不只是愉悦,而且要有意义。
如果说,愉悦是快乐,是幸福观的主要标志,那么意义则是完善幸福观的核心指征。
愉悦的生活带来的幸福感短暂易逝,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带来的幸福感则恒久绵长。
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意义是总体幸福感的基础。
研究表明。
生命意义不但能预测人的幸福感和健康程度,而且也能预测人的消极情感和应对方式。
研究还揭示,生命意义不但能增进人的希望,而且在压力与抑郁中起调节作用。
青少年的生命意义越高,越可能选择积极应对方式。
生命意义越高的人,其自我效能感也越高,相应地,也较少人出现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问题。
生命意义在个人面临危机和遭受重大挫折时发挥的作用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
生命意义能够调节由应激引起的忧郁情绪和一般健康问题,并能提高自尊。
同时,生命意义和价值在自我感与同一性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缺乏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将会导致自我的无定性感和脆弱感。
然而,如果给自我强加过度的意义和价值,也会极大地损耗自我能量并导致出现各种形式的逃避行为,甚至是自我毁灭的逃避行为。
弗兰克尔认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生命都具有意义,人在寻求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过程中可能会引起内在的紧张,但这种紧张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
此外,他还认为心理疾病的根源在于人们丧失了生活的意义,失去了生活的目标和方向。
可见,给存在合理的理由或意义应当是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的重要源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