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如果是因为学习太久身体过度疲劳,那么就赶快给自己放个假,多休息一下;如果是心理问题,那还得用心药医治。
但总体说来,调节并不是单一地采取某种方法,而是把几种方法综合在一起,这样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1.科学用脑,防止学习中的疲劳
其一,顺应生物钟的节律,安排学习和生活。
每个人用脑的特点和习惯不同。
有些人是“猫头鹰型”
,有些人是“百灵鸟型”
。
然而大多数人属于“混合型”
,即用脑效率呈现出如下规律:上午7~10时生物机能处于上升状态,10时左右精力最充沛,是学习和工作的最佳状态;以后逐渐下降,至下午5时后又再度上升,到晚上9时又达到最佳状态。
大学生应摸清自己的生物节律,在“黄金期”
安排难度大的学习内容,避免过度疲劳。
其二,注意劳逸结合,学会放松。
美国科学家在过去35年内对400名21~84岁的成年人进行了语言能力、感觉速度、空间定向及计算机思维等方面的测试研究。
结果表明,25%常参加运动锻炼的人,在智力和反应方面明显高于不参加锻炼或极少参加锻炼的同龄人。
[5]所以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地穿插一些运动,更能促进大学生的学习效率,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
其三,科学用脑,减少疲劳。
大脑皮层之所以能长时间工作,兴奋区和抑制区互相转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多种活动互相轮换,可以使大脑皮层的各个区域得到轮流休息,从而保证大脑的工作效率。
大学生可以安排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交替学习,如学完数学看英语。
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和革命家都懂得合理用脑,让大脑交替兴奋。
例如,鲁迅在创作感到疲劳时,就读点儿政治、经济、地理、考古等方面的书籍;达尔文在进行化论的研究中,以阅读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作为休息。
因此,大学生在从事计算、语言、逻辑、哲学等科学活动时可穿插色彩、音乐、幻想等艺术活动,这样就可缓解疲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适当地调整抱负水平和学习动机的强度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动机强弱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可以描绘成一条倒U形曲线。
适中的动机强度最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任务难度有密切的关系。
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大学生应客观地分析自己的状况,为自己设定恰当的抱负水平,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使自己在每次的学习成功中体验到快乐,树立起自信心。
3.恰当归因,找回自信
对自己的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肯定自己。
把失败归因于主观因素,会使人感到内疚和无助;把失败归因于客观因素,会产生气愤与敌意。
因此,受挫折以后,应当冷静、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找出造成挫折的真实原因,对挫折做出客观、准确的归因,从而有效地战胜挫折。
同样对自己的成功也要认真加以分析,找到成功的原因,从而看到自己努力的意义和前进的方向。
4.自我调节,学会舒缓压力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随时可以通过想象、联想、幻想而自我衍生出正负情绪。
[6]大学生个体,在发现自己有学习倦怠的征兆时,应勇于面对现实,正确认识学习倦怠的各种症状,反思自己的压力来源,主动寻求帮助,采用降低压力的心理治疗方法,如系统脱敏法、放松训练等设法加以化解。
认识拖延症
我们经常听到身边的人抱怨自己患有拖延症,甚至有人形容自己是“拖延症晚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