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当我们评价其他人时,我们也是把他和自己进行比较,因此,社会比较同样也会给我们带来烦恼。
当来到大学,许多周围的同学生活或学习有所成就时,就会提高我们比较的标准,比如当一个来自农村地区的同学与一些来自大中城市并且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同学住在同一间宿舍时,这个同学可能会因此而自卑。
很多时候我们或许会因为比较的标准太高或太低而让自己变得自负或者自卑。
(三)他人评价
社会学家查尔斯·库利用镜像自我来描述个体把别人当作镜子来自我认知。
库利认为,我们时常会根据自己出现在他人面前的样子来感知自我。
之后社会学家乔治·米德又精炼了这个观点,指出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的并不是别人实际上如何评价我们,而是我们觉得他们如何评价我们,当别人认为我们很好时,我们也会认为自己不错。
比如,当有人称赞我们很有才华或者乐于助人,那么我们也就会把这些观点融入自我概念和行为中。
心理学家认为,当自我评价与他人的客观评价较一致时,表明个体的自我意识较为成熟。
在现实生活中,了解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常有助于我们发现被自己忽略的问题。
但是,不少大学生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
值得注意的是,他人的态度只是提供某种参考,如果因过高的评价而飘飘然,或是为过低的评价而失去信心,都会妨碍个体找准人生定位。
二、积极地悦纳自我
心理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是悦纳自己。
那到底什么叫作悦纳?悦纳自我是要无条件地接受自身的一切,悦纳自我是发展积极自我意识的核心和关键。
了解自己比较难,喜欢自己就更难;认识自我已属不易,接纳自我则更属不易。
人总是要对自己有所否定,并且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建立起二者的动态平衡。
有些人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愤世嫉俗;有些人对自己不满意,自怨自怜。
了解自己而又不喜欢自己,必然导致焦虑和痛苦。
近些年来,完美主义受到心理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完美主义作为一种消极的、有害的属性被很多心理学家认识。
布莱特在论文《完美主义的破坏性》中,讨论了3种人(有才能的人、有雄心的人、成功的人)的自杀,并且将他们的自杀归咎于“严重的完美主义”
。
追求完美主义往往导致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激烈冲突,个体因为无法企及而感到无能为力,导致抑郁、绝望、无助情绪的产生。
其实,每个人都各自有缺陷,拼命去追求一个完美的自我形象,只能导致个体的最终崩溃。
正如毕淑敏所言:“对于不能改变的事情,捶胸顿足、怨天尤人也于事无补,要想保持心灵平和,重要的原则就是对那些我们所不能改变的事物安然接纳。”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自卑在本质上其最深层次的来源是:对负面自我的不接纳”
。
任何试图通过“努力填补令你自卑的缺陷”
或“努力追求成功获得自信从而摆脱自卑”
的方法都是治标不治本。
有许多大学生以为找到了他们的自卑来源,如是因为从小缺爱、总是把自己和别人对比、把别人理想化了等,但很多人即便解决了他们自以为是的造成他们自卑的这些原因,他们依旧还是会自卑。
比如,一个女生解决了在工作上和生活中的自卑,但当她面对一个比她漂亮的女孩时她还是会无法控制地陷入自卑中。
因此接纳自我,特别是接纳负面的自我才是达到自信的真正途径。
三、合理地塑造自我
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是为了更好地塑造自我,其关键是要按照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特点来进行设计,做一个“进退自如的我、独具个性的我、自我实现的我、社会欢迎的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