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此后,诸多心理学家对其概念、结构、影响因素和发生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
自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1923年《自我与本我》一书中提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人格三结构,“自我”
概念也是心理动力学理论的核心,自我领悟是弗洛伊德理论中精神分析治疗的重要部分。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从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角度,探讨自我意识的内涵。
他把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他特别强调“同一性”
在自我结构中的作用。
奥尔波特概括了一些学者关于自我的论述,把自我分成8类:作为主体的自我,作为被认识的客体的自我,作为原始的利己心的自我,作为控制冲动的自我,作为精神过程的接受者的自我,作为追求目标者的自我,作为行为主体的自我,作为文化主体的自我等。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则把自我分为2个部分,即作为主体的自我(I)和作为客体的自我(Me),作为客体的我接受主体的我的命令。
人们的自我感觉组织着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行动。
自我感觉使我们能够回忆过去,评估现在,计划未来,因此自我概念是我们所有行动、认知的起点。
在自我意识的界定问题上,普遍的观点认为:自我意识(self-ess)是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是人格调控系统的核心。
从广义上讲,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的属性、状态、行为、意识活动的认识和体验,以及对自身的情感意志活动和行为进行调节、控制的过程。
在近代西方哲学界,一些哲学家赋予这一术语以更多不同的含义。
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自我意识即先验的统觉的同义语,指主体意识对于经验材料的综合统一功能;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自我意识则被视为人类精神在主观精神发展阶段上介乎于意识之后、理性之先的特定的意识形式。
从狭义上讲,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
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是一个动态的心理结构,它引发、解释、组织、传递、调节内心及人际的行为和活动。
自我概念包括几个部分,它们是:关于自己的记忆,关于自己的特质、动机、价值以及能力的信念,我们最想成为的理想自我,预期要想扮演的可能自我,对自己的积极或消极评价(自尊),以及关于别人怎么看待你的信念。
总体来说,自我意识主要包括3种心理成分。
(一)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认识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
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
如果个体对自身的估计与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的客观评价距离悬殊,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
长期以来,将会形成自满或自卑的心理特征,将不利于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自我认识在自我意识系统中具有基础地位,属于自我意识中“知”
的范畴,其内容广泛,涉及自身的方方面面。
最主要的是能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认识到自己在集体和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认识到内心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是在认识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通过社会比较而实现的。
要提高我们的自我评价能力,就应学会与同伴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做出评价。
你还应学会借助别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自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