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亡命天涯》、《真实的谎言》等好莱坞影片更是以电影特有的视觉奇观冲击力,唤起了中国观众对电影娱乐性与观赏性的重新认识。
为建立电影业的市场经济新秩序,相关政策法规陆续出台。
1995年,全行业所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得到确认。
影片发行权拥有单位可直接向北京等21个省市级发行、放映单位发行影片,市场多主体局面初步形成。
[7]1996年电影“九五五○”
工程启动,主旋律影片在国家政治、经济手段的促进下出现了短暂的繁荣发展。
商业电影也以“冯氏贺岁片”
重新表现出活力。
但政策并非市场良性运作的保证,1999年,在国产电影创作出现红火景象的同时,电影票房收入只有8.1亿元。
随后几年,电影的票房收入都在8亿元—9亿元徘徊。
[8]年人均进电影院看电影次数不到0.5次。
国外商业大片强势登陆,国产片产量逐年减少,票房市场愈发惨淡。
在如此动**低迷的市场背景中,民营影业依旧看到商机。
1996年,民营影业代表之一——华亿影视娱乐有限公司(后更名为保利华亿)“逢低入市”
。
公司以前瞻性的版权意识,率先买断包括《红高粱》、《黄土地》在内的200多部优秀国产影片版权,并以低价购得新中国成立前拍摄的100部经典电影版权,显示出市场远见和商业敏感度。
随后北京新画面公司等民营影业机构相继成立。
华亿还于1998年投拍了《鬼子来了》、《荆轲刺秦王》等影片,虽然当时市场回报率不如预期,但却为日后的长期创作、投资打下了基础。
民营电影逐渐为自身的探索开足马力。
(三)后改革时期的转折:中国电影的身份认同与民营资本的全面准入
2001年,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电影来说是进入“后改革时期”
的一个转折点。
全面国际化视野与多样化社会资本的活跃参与,成为21世纪中国电影的热点特征。
其中,“民营电影成分”
改变了中国电影内部原有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拉近了电影与市场的距离,其富有创造力的改革与探索,也使民营电影成为整个中国电影改革浪潮中的一个绝对的亮点。
中国电影的产业身份和市场化趋向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开始酝酿并有所展现。
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
的市场格局,是电影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在21世纪初,随着改革步伐深入,电影产业化在政策扶持与多元发展中一步步走向现实。
2000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组建电影集团和实现股份制改革,建立起完善的电影市场体系”
的决策;2001年,电影局要求“各省市要尽快组建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院线”
。
2002年10月,中共十六大报告在文件中将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
和“文化产业”
两个方面。
电影被定义为“可经营的文化产业”
。
“电影产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