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的概念逐渐被主流话语认同,中国电影由此进入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
2002年2月1日颁布实行的《电影管理条例》,规定普通民营影视机构可以立项拍片,促使民营资本大量注入电影制片业。
2002年民营影视公司和其他社会资本投资国产电影的比例高达三分之一。
2003年9月,国家广电总局同时颁布了三个自2003年12月1日起施行的电影产业改革新规定[9],内容涉及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市场准入、合拍片管理和电影审查等,这一系列政策法规,降低了民营力量进军国产电影的准入门槛,推动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形成,也为培育市场竞争主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
至此,中国电影在制片、发行、放映、院线经营、电影技术等方面已向民营资本全面开放,中国电影的投资已经显现出多元化趋势。
自民营电影企业获得了与国有电影企业平等的身份认同,成为电影市场的重要投资主体以来,仅2003年一年,民营资本投资的影片就达96部之多,占全年中国电影总产量的68.5%;其参与制作发行的影片更是贡献了近80%的国产电影票房,在国产电影市场中表现出令人瞠目的活跃度和竞争力。
在电影发行领域,民营电影机构大胆挑战旧规则和国有影企。
2000年成立的华谊兄弟公司参与制作发行的影片《大腕》,一改中国电影传统的发行方式,率先采用了海外分账的商业运作模式。
同年,横店影视集团以竞标价1600万元击败国有电影机构上影集团,购得杭州电影发行放映公司39%的股权,参与了电影市场上重要的院线浙江时代院线的股份制改造,并持有珠江电影院线49%的股份,为最终形成自身生产、发行、放映的集约化经营模式奠定了基础。
[10]
院线的开放使民营力量对电影放映环节的介入更加彻底。
院线是电影产品的销售终端,优化经营对降低电影发行成本、合理控制票价、提升综合服务质量,最终完善整个行业体系,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003年,国内第一家民营电影院线——世纪环球电影院线公司由中信文化成立。
2004年1月,国家广电总局颁布的《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民营资本可以参股、控股、独资三种形式组建院线。
该年保利华亿传媒入股北京新影联影业公司,亦广受瞩目。
当然,在政策保证下,影片制作趋于合法化、投资立项环节也更为简化,电影产业的多元化格局日益成熟,宽松的生存环境为民营电影的发展带来了自由的创作空间。
诸多民营电影企业已经凭借自身专业的市场操作能力和电影创作人才优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特色。
最早在国际上取得成功的华语商业片《卧虎藏龙》、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商业“大片”
《英雄》以及屡屡创下票房神话的《大腕》、《手机》、《十面埋伏》等片,都是民营电影为中国电影史留下的令人骄傲的成绩。
即便不从影片的艺术价值方面进行考量,民营电影在创作出受到观众欢迎、市场占有率高的影片方面,也富于独立而多样化的追求。
中国当下的电影市场,民营电影的全面准入、院线制的形成与发展、日趋成熟的电影商业环境与不断革新的电影理念,都极大地推动着电影创作上的创新性改变。
面对市场需求,创作者与观众对于电影“类型化”
的概念已有了更明确的自觉意识,贺岁片、武侠片以及各种各样中小成本的喜剧影片、青年题材影片,都争先恐后地登陆影院。
国际市场的竞争风起云涌,好莱坞大片的冲击和威胁有增无减;电影观众被更丰富的消费渠道分流,面对竞争激烈而复杂的中国电影市场,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种社会资本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1]李少白主编:《中国电影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17页。
[2]同上书,第218页。
[3]参见刘藩:《电影产业经济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4]丁亚平:《论民营电影公司与当下中国电影的发展趋向》,《上海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5]袁小平:《关于电影体制改革的畅想》,《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
[6]饶曙光:《观众本体与中国商业电影之三十年流变》,《电影艺术》2008年第3期。
[7]孟建:《论民营电影在中国电影产业中的地位与作用——以“保利华亿公司”
八年民营之路的崛起为例》,见张凤铸、黄式宪、胡智锋主编《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3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2页。
[8]林俊毅主编:《中国电影整合营销关键报告》,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年版,第25页。
[9]这三个规定分别是《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管理规定》、《电影剧本(梗概)立项、电影片审查暂行规定》。
[10]周昕:《电影市场:民营资本投资趋势分析》,《发展》2005年第4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