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简言之,《春秋》始于隐公,是由于史料所限,隐公之前,或史料不全,或所见、所闻、所传闻相互冲突,无法甄别。
而终于哀公,表明这段历史已相当完整,自成段落,并无深意。
综上所述,《公羊传》提出的所见、所闻、所传闻的三世说,仅是时间上的一种相对划分,类如今日历史学中的古代、近代和现代。
这种历史分期法当然能够表达一定的史学观念,但其根本目的只能是便于对历史的理解,在这一点上,董仲舒与《公羊》的见解并无太大区别。
他指出,《春秋》所记十二世分为三等。
有见三世,有闻四世,有传闻五世。
由下向上推,哀、定、昭为《春秋》作者耳闻目睹的所见之世,所记载的这期间的事件由于牵涉到许多敏感现实问题,因而只能“微其辞”
;襄、成、文、宣为《春秋》作者所闻之世,距现实稍远,但不是毫无瓜葛,因而《春秋》作者只能“痛其祸”
,尚不能无所顾及直抒己见;僖、闵、庄、桓、隐五世为《春秋》作者所传闻之世,距离现实最远,因而作者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地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倾向,“杀其思”
。
[4]
董仲舒对三世说的解析与评论,原则上与《公羊传》并无太大区别,但他对《春秋》作者心理的揣测,为后来者发挥《春秋》的微言大义留下了契机。
不过,董仲舒本人对《春秋》的评论,相当准确地看到了中国历史学的基本特征,即离现实越近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在历史学著作中越难给予客观的描述与评价,即使作者无心曲笔,但其价值取向每每受到现实政治的深刻影响。
董仲舒对三世说的解析,实际上是在讨论历史研究中的主体如何认识、把握客体的问题。
可以相信,董仲舒的三世说并没有多么复杂、神秘的义理但也不可否认其说对后来者影响甚巨。
东汉何休据此托为三世之说,实际上是从董仲舒的思想中推出历史发展的三大阶段,是董仲舒“历史重建”
努力的进一步延伸,当然也合乎董仲舒思想的逻辑发展。
何休说:“于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用心尚粗输,故内其国而外诸夏;先详内而后治外;录大略小,内小恶书,外小恶不书;大国有大夫,小国略称人;内离会书,外离会不书;是也。
于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书外离会,小国有大夫,宣十一年秋,晋侯会狄于攒函,襄二十三年,邾娄鼻我来奔;是也。
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用心尤深而详,故崇仁,讥二名。
晋魏曼多、仲孙何忌是也。”
[5]如果仅从对《春秋》笔法、凡例的分析,何休的见解比董仲舒有所加详,个别见解或许合于《春秋》作者本意。
但何休于此提出了一种新的历史观,即将《春秋》十二世划分为三个依次更替的历史时期,那就是衰乱期、升平期和太平期。
衰乱、升平、太平三世的划分不见于董仲舒的著作,这是何休的创造。
但何休的这种划分并不合乎《春秋》所记的历史事实,而是何休头脑中的理念演绎。
《春秋》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时值公元前722年,而周平王东迁在公元前770年。
平王东迁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它不仅标志着周王室从此已失去对诸侯的统治能力,而且标志着中国社会的结构将要发生重大变化。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陪臣执国命”
等等都是这种衰变的象征。
因此,如果以何休的历史观和价值标准来考量,《春秋》所载二百余年之间只见衰乱,何来升平与太平。
因此,有人明确指出,何休“三世之时期定,而《春秋》之义滞;三世之条例多,而《公羊》之蔽深。
以何较董,愈后而愈详,愈详而愈乖。”
[6]
何休三世说是对董仲舒思想的重大发展,但三世之间是否存在着一种不断演进的关系,何休并没有明说,他只是凭自己的判断将《春秋》所记的历史时期划分为三个阶段,没有设计由衰乱入升平,由升平入太平的路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