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即使到了汉初,这种情况依然存在。
汉丞相张苍著《终始五德传》“历谱五德”
;[13]鲁人公孙臣称“汉得土德,宜更元,改正朔,易服色。”
[14]似乎都未将阴阳与五行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真正将阴阳与五行相配合,完成其体系构造的仍是董仲舒。
按照他的设计,“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比相生而间相胜也。”
[15]从时间、空间和气的结合完成阴阳五行的宇宙图式,真正将阴阳与五行一体化。
董仲舒之所以将阴阳五行合一,决非其最终目的,他的真实目的是要将阴阳五行学说与《春秋公羊》学合流,重建一全新的理论体系,以满足西汉皇权政治的需求。
换言之,董仲舒的《公羊》学已非先前之旧,而是为现实的需要,吸收了一些阴阳五行的说法。
“《春秋繁露》中《五行相胜》篇据五行相胜之义,推《春秋》某灾为某事之应,汉儒说《春秋》者多用之,然《春秋传》中遇灾异,每曰何以书?记灾也。
何以书?记异也。
不言某灾应某事,致某祸,如何与五行相胜合,则董生之说,非《公羊》家所本有者矣。
又,战国之世,孟、荀大儒皆不言五行灾异之应,则独非为《公羊》家所无,亦儒者所不道也。”
[16]显而易见,正是董仲舒真正使阴阳五行与《公羊》学合流。
董仲舒认为,儒家六经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每部经典各有分工和所用,而只有《春秋》具有总纲性的意义。
“《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养,《易》、《春秋》明其知,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
,不可或缺。
《诗》言志,故长于本质的剖析;《礼》主要规定人们形式(文);《乐》主要用来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其所长在于讽谏规劝;《书》作为古代档案文件,其所重在于对事实的清理与陈述上;《易》主要论述了自然界的现象以及自然和人之间的关系,故长于数的分析。
而“《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
[17]要言之,董仲舒将《春秋》视为儒家思想体系的主干,因而将之作为政治、哲学教科书而不是作为历史书来研究。
站在宗教神学的立场上,董仲舒强调指出,君主的政治欲求,不是凭个人一己所好,而是要求之于天即仿之于自然。
他认为,君主行为处世的这一根本原则是儒家精神,也是《春秋》政治论的最起码的要求。
他说:“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
正次王,王次春。
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
其意曰: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正王道之端云尔。
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
[18]
应该说明,董仲舒这里的“天”
,虽然带有“上帝”
(God)的浓厚神学气味,但仔细考量,也不难觉察其根本不过是神化了的自然而已。
而且,在董仲舒的思想体系中,天对天子的基本要求,每每表现出来的,不过是博爱众生,施仁政、行礼乐而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