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即“五行”
。
主要是指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元素所标志、象征的五种德性。
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
原始五行说由来已久,司马迁称他读黄帝时的谍记,“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古文咸不同,乖异。”
[7]似乎黄帝时已有五德之说,未免失之过早。
比较可靠的说法,五行意识形成于殷周之际。
较为成型的记载见诸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尚书》的《洪范》、《甘誓》、《大禹谟》等篇。
不过,此时的五行说,虽然各个要素都已具备,但其相生相克的程序似乎尚不尽完善。
“邹子有终始五德,从所不胜,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
[8]说是五德,实际缺少土德。
再迟,《吕氏春秋》十二纪将五行并举,但其次序仍不能有效地表述相生相克的完整过程。
显然,这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中央者土,君官也。”
[9]土德所象征的一统帝国的君主形象,只能产生在大一统的社会里,怎能设想产生于诸侯纷争的战国时代呢?因此,只是到了董仲舒的时候,大汉帝国的地位逐步确立,五行相生相克的顺序才有可能逐渐获得解决。
通观董仲舒的全部著作,我们发现在其谈到五行理论时,时而将土德加进去,时而不讲,其躲躲闪闪正表明理论的不成熟。
但董仲舒确实是五行理论体系构造的最终完成者,他将土德配给了君主,以生养万物为事,使五行理论的哲学表述体系化,并满足了现实对理论的需求。
阴阳观念的起源并不比五行观念迟,《周易》经、传都保存有大量的阴阳思想。
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伯阳甫谈及地震产生的原因,就认为是“阳失其所而填阴”
的缘故,并将阴阳学说与社会现象的变迁视为互为因果。
刘向《别录》在概括邹衍的学术范围时,没有提到他的阴阳学说,但从《史记》的《封禅书》、《孟荀列传》等篇中的相关记载,再从思想发展史的角度观察,我们可以相信司马迁的说法,即邹衍“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迁之变”
。
[10]其学说中含有阴阳观念的成分。
然而,现在的问题是,邹衍是否将阴阳五行融为一体,是否从阴阳五行的角度对宇宙作一个有系统的全面的说明。
传统的说法很少有人从这个角度提出问题,一般总是统而言之邹衍的阴阳五行思想,给人的印象似乎是邹衍已将阴阳五行合而为一,建构了一个阴阳五行的完整体系。
考诸史事,这种说法是值得重新考虑的。
由于邹衍学说具有浓厚的神秘特色,特别是其著作的失传,我们确实很难从其思想本身来说明这个问题,而只能另辟蹊径,从其学说在后世发生的实际影响来尽量说明这一点。
据说,邹衍的学说曾被秦朝运用于政治生活,“齐人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传,始皇采用。”
[11]那么,让我们看一看秦始皇运用的什么实际内容吧!
“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德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能。
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
[12]可知秦始皇仅运用了五德的理论,而并未与阴阳学说相配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