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12]天与人没有丝毫的相通相同之处,放弃人对于自然的作用,而指望天的功能,显然是不符合万物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当然是一种不可取的态度。
不过,当我们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考察,我们便不难发现,荀子否认天人之间的相关性与同一性,虽然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但毕竟失于偏颇。
而董仲舒强调天人之间,人与自然界之间,思维与存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同一性,可能还是颇有见地的。
天人之间,思维与存在之间既然是有一定联系和同一的,那么,人的思维能否反映存在?人能否认识乃至最终把握自然界?董仲舒没有从理论上正面回答这类问题,但通过迂回曲折的思维方式,我们发现董仲舒的答案是颇为肯定的。
我们知道,谴告说是董仲舒借助于宗教表达自己观念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它的前提条件是把天或自然作为有意识、有人格的实体。
董仲舒说:“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安全之。”
[13]在他看来,天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但天的意志和愿望都是善良而美好的,是为人类谋幸福的。
天对人类社会的谴告,并不是无故发泄,而是有的放矢。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
[14]从这个意义上说,来自自然规律的惩罚与警醒,正是由于人类社会活动本身特别是天之子——君主们的行为违反了自然规律的结果。
当然,董仲舒或许没有这样高的认识水平,但由于他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同一性问题,那么,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即人的思维能否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上,董仲舒的回答虽然是羞羞答答的,但他毕竟还是肯定的。
只是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在大部分条件下是倒置的。
所谓倒置,也就是说,在人与自然界这一对矛盾中自然界或天对人的反映始终是主动的,处于主体的地位,而人或人类社会或君主则一直处于消极的被动的地位。
这是为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将董仲舒的“天”
放到一个系统中来考察。
[1]《汉书·董仲舒传》
[2]《老子》第25章。
[3]《老子》第13章。
[4]参见张松如:《老子校读》第462—470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
[5]艾修斯:《学述》,转引自《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第16—17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
[6]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第203页。
[7]《春秋繁露·郊义》。
[8]《春秋繁露·顺命》。
[9]《春秋繁露·王道通三》。
[10]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第32页,商务印书馆1963年。
[11]《春秋繁露·人副天数》。
[12]《荀子·天论》。
[13]《汉书·董仲舒传》。
[14]《春秋繁露·必仁且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