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他说:“仁之美者在于天。
天,仁也。
天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有养而成之。
事功无已,终而复始。
凡举归之以奉人,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
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与天而仁也。”
[9]在这段话里,董仲舒虽然并未对天的威权作神秘性的发挥,但他将天人格化,把天描绘成一个具有普遍爱心的伟人,实际上也是神学主义的倾向。
这正如斯宾诺莎所断言的那样:“预言家仅是借想像之力,窥知上帝的启示而已。
那就是说,凭借真的或想像的语言或形象。”
[10]约言之,具有普遍爱心的天,只不过是董仲舒的想像或期望而已。
人格化实际上是一种无类比附,这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是一种较为普通的现象。
董仲舒思想体系中的“人副天数”
,实际上是“天副人数”
的异化过程,是人间的世俗生活在“天国”
的投影。
董仲舒认为,在天地之间,万物芸生,但它们都不具有人类群体的本质特征,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
,“唯人独能为仁义”
,只有人才具有道德伦理规范,人为万物之灵。
而人的这些属性与特点,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而是来自“天国”
的启示,既是天的意志的体现,又是人对天的模仿。
“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
,“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
[11]董仲舒这些理论表明,天与人之间,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不仅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惊人的相似。
人有喜怒哀乐,天有暖冷晴雨。
天为本,人的作为只不过是天的意志的具体表现而已。
从表面上看,董仲舒在这里抹杀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将天抬到吓人的拥有最终决定力的地位,明显地是对荀子思想的大倒退。
荀子说过:“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
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
愿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
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