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17],那便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任何政策和方略,都有其适用的一定范围,在这一定范围内,它可能是一个正确的政策和方略,然而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它便可能走向自己的反面。
以此反观商鞅对权力系统的设计,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设计本身并没有错,不仅合乎秦国的“国情”
,而且也曾有效地推动秦国的发展。
但当秦王朝建立统一的大帝国之后,不加分析地将商鞅的设计推行到全国,严重忽视各地区间的差异和不同特点,因而使原本正确的政策和方略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不过,这毕竟不是商鞅的过错,详细原因我们在下面的论述中还要进一步地分析。
商鞅关于统一帝国权力系统的设计存在许多内在的缺陷,为秦王朝建立统一的大帝国之后迅速失败留下了隐患,这些虽不全是商鞅的过错,但商鞅的权力系统设计有其内在的不足则是勿庸置疑的。
不过,商鞅更多的只是一个政治实践家,而不是一个未来社会理想的建构者,他的政策设计更多地是出于当时秦国能否迅速强盛的极端功利主义目的,而不是以未来更大范围的统一帝国作为政策设计的出发点。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商鞅的设计是极其成功的,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行政系统确实得到了相当彻底的改造,秦国也很快由落后的地位转化为先进,从而为后来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各方面的基础。
据荀子多年之后对秦国的观察:“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
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
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古之吏也。
人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
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是所见也。
故曰: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
秦类之矣。
虽然,则有其□矣。
兼是数具者而尽有之,然而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
是何也?则其殆无儒耶?故曰: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
此亦秦之所短也。”
[18]有赞赏,有指责,然而大体符合秦国的实际情况。
对商鞅改革的基本思路,荀子给予充分的肯定,承认商鞅所设计的整齐划一的行政体制符合时代的进步潮流,为大一统的中国提供了借鉴、积累了经验。
他指出:“古者百王之一天下,臣诸侯,未有过封内千里者也。
今秦南乃有沙羡与俱,是乃江南也。
北与胡、貉为邻,西有巴、戎,东在楚者,乃界于齐,在韩者愈常山乃有临虑,在魏者乃据圉津,即去大梁百有二十里耳,其在赵者剡然有菱而据松柏之塞,负西海而固常山,是地遍天下也。
威动海内,强殆中国。
然而忧患不可胜校也,调调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已也,此所谓广大乎舜禹也。”
[19]很显然,荀子在充分肯定商鞅以及秦国改革、发展的成就的同时,也深刻地意识到,或者说预感到秦国将面临危机,那就是随着秦国领土的不断扩张,如果仅仅依靠整齐划一的行政措施和法令,便很难维护秦国的有效统治。
因此,他一方面寄希望于秦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另一方面诚恳地告诫秦国的统治者认真地反省已有的政策,克服不足的方面,重建新的方略。
显而易见,荀子虽然主张中国应该统一起来,也承认在当时的条件下只有秦国能够担当这一重任。
然而问题在于,他认为秦国如果不调整已有的政策,那么,秦国即使能够一时赢得全国的政治统一,也断难持久,必然“调调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
。
因此,荀子的关切之所在,便不是中国是否应该统一的问题,而是如何统一的问题。
按照荀子的设想,中国的统一不是建立在武力的征服上,而是建立在诸侯国的共同利益和共识上,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稳固而强大的国家,才能真正给普天下的民众带来共同的好处,从而赢得他们的支持。
他的理想是:“一天下,财万物,养长人民,兼利天下,通达之属,莫不服从,六说者立息,十二子者迁化,则圣人之得势者,舜、禹是也。”
[20]这样各个诸侯国之间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建立一个庞大而统一的共同市场,以经济上的统一支撑国家政治上的统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