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此之谓物化。”
庄子梦见自己变为蝴蝶,醒来时不知自己梦中变为蝴蝶,抑或蝴蝶梦中变为自己。
这种美妙的境界,庄子称之为“物化”
,是其艺术人生实现的必由之路。
庄子人生哲学的“物化”
观,本质上是消解主、客体的对立,达到“心斋”
、“坐忘”
的境界。
“心斋”
就是为心灵净化而进行斋戒,不过,它不同于宗教的戒律,而是一种以“得道”
为目的的精神修养功夫。
具体过程是:“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庄子·人间世》)“一志”
,即心静神凝,不胡思乱想,“无听之以耳”
,是要摈弃耳目感官活动,“无听以心”
,进而摈弃心智的思虑。
人的一切自觉意识停止,只任由精气在体内活动。
精气本身虚而无形,由此人就可以虚心待物,“道”
便会在心中集聚而显示出来,这就是“虚室生白”
,即在内心深处产生白色的光亮。
“坐忘”
是“心斋”
的具体操作方法。
“坐”
便是静坐;“忘”
便是忘怀。
从忘物到忘形,从忘形到忘我,这便是“吾丧我”
,也就是“至人无己”
。
丧失了自我意识,打通主、客体内外界限,主体精神与天地精神自由交换和交融。
庄子在表述这一思想时,发扬老子的“玄鉴”
精神,致力于消解自我,在思维方式上改以我观物之法为以物观物之法,避免主观意图在表述思想时强烈的参与。
庄子的“物化”
观总是通过外在于“我”
的艺术化“寓言”
进行描述: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