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礼”
,强调尊卑有序,上下不失。
无疑对构建一个和平的世界具有积极意义。
最后,孔子将“礼”
与“仁”
结合起来,赋予了“礼”
全新的内涵。
“礼”
一方面保存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森严的等级观念;另一方面,将“仁”
作为“礼”
的理论依据,将外显的礼法制度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觉追求,从而由人性的整顿达到社会的治理。
孔子由血统而道统的修炼方式,从人最初的自然本性出发,完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塑造,有意识地制约了统治者的残暴,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主智是儒家学派的传统。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知”
既是知识的启蒙,又是理性原则。
孔子的仁学,也包含着“智”
。
知者利仁,仁者同时也应是智者。
宰我曾经向孔子提出过一个尖锐的问题:如果告诉有仁德的人,有人掉到井里了,他会不会下去救?孔子的回答是:仁者可能会去看看,却不会因此被骗下井。
你可以欺骗仁者,但仁者绝不会被人愚弄,其中就暗含了“仁”
中有“智”
的观点。
而要达到智,就要学习,学习使人明理,即认识事物的合理性。
否则,即使是儒家所认可的美德,也会有流弊。
所以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没有理性的判断,即便是追求好的德行,也会误入歧途。
所以孔子强调学习,而学习并不神秘,只需以诚恳的态度保持求学之心,探求知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将“知”
视为孔子仁学体系中的一端,则“知”
与“仁”
、“礼”
相融通,覆盖到其学术的方方面面。
而将“知”
视为孔子的一种相对独立的理论内涵或思维方法,则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理解。
首先,孔子重“知”
,是人文理性自觉的表现。
孔子的弟子樊迟向孔子请教什么是“知”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