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雍也》)显示了孔子将他的学术思想与早期尊神重鬼的巫风切断,而将宗教的虔诚转化为理智的人生修养。
所以樊迟再次问“知”
时,孔子干脆以“知人”
二字作答。
显示了学术的旨趣所在。
孔子以人为本的人文理性,为后世整个中华学术体系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次,孔子重“知”
,是历史理性的自觉。
因为孔子自己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的话,后人常以文化保守者看待孔子。
实际上,孔子对前世的文化是有选择的接受的。
颜渊曾经问为邦之道,孔子提出自己的意见,用夏代的历法,坐商代的车子,戴周朝的礼帽,采用舜的音乐。
可见孔子对前代的文化遗产,择其善者从之。
而这种选择,就是“知”
,是通过对事实的精确判断,跳出盲从的封闭的心理空间,将认识上升到科学和理智的层面,从而以清醒的历史理性批判地接受前人的文化,构建新的思想体系。
最后,孔子重“知”
,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学内容,既包括古代文献、典章制度,也包括现实生活中实际的知识,这与现代教育思想完全吻合。
孔子的教学、治学方法,如论述教育对象,有“有教无类”
之说和“因材施教”
的思想;论为学的宽容有“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四绝;论求学态度,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不耻下问”
的向学热情;论学与思的关系,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的切身体会;论旧学与新知的关系,有“温故而知新”
(《论语·为政》)、“学而时习之”
(《论语·学而》)等,这些都是重知重教的经验的总结。
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出现了另一代表人物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鲁国公族孟孙氏的后代。
孟子年轻时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孔伋)的门人,学成后在家乡授徒讲学,带领学生周游列国。
大约四十多岁时来到齐国,在初建的稷下学宫取得客卿的地位。
后至宋国推行其“仁政”
主张,未获成功。
后又相继至鲁、邹、滕、魏、齐等国,均未能实现其理想。
晚年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著述,成《孟子》七篇,终老于邹。
因孟子学说继承子思的统绪,解释仁义,重在心性根本处阐发,故学术史上将其归之为“思孟学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