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从宰相掌权辅政到权力的被削夺,是君主专制发展的必然结果。
其二,军事机构及职官的设立是贯穿历代官制的一条主线。
“国之大事,惟祀与戎”
,军职之设是关系到政权巩固的大事,受到历代王朝的重视,从秦汉时太尉统军到清朝军机处之建立,从唐代节度使到明清总督,军事机构及职官的发展演变均证明了这一点。
尽管唐代因节度使权限过大而最终导致藩镇割据的局面,但这并非设置这一制度的初衷。
而幕府制的出现与形成,则是地方军事机构设置的一大特色。
考察幕府本义,原为将军出征屯驻之地,秦汉后成为随军而设的机构,幕府构成较复杂,唐宋以来,文学史上的一些著名人物如王勃、李白、范成大、杨万里等,均有入幕府的经历,他们与幕主之间的文学交往,产生了诸多优美的文学作品。
其三,宦官制度是集权政治的产物。
宦官之制,可以上溯至夏、商、周三代,但此时并无参理朝政的权力,至东汉增加了宦者兼主政务的官职与官署,才开始拥有实权。
至唐设内侍省,玄宗以后,宦官权力由轻入重,“内则参秉戎权,外则监临藩岳”
(《旧唐书》卷一八四《宦者传序》),逐渐把持军政大权。
宋代则有宣徽院之制。
明代宦官机构极其庞大,设有惜薪(掌薪炭)、钟鼓(掌铜鼓及杂戏)、宝钞(掌造纸)、混堂(掌沐浴)四司,兵杖(掌兵器制造)、银作(掌金银器饰的打造)、浣衣(掌洗衣、罪废年老宫女)、巾帽(掌靴帽)、针工(掌衣物织造)、内织染(掌染织)、酒醋面(掌调味料及面豆等)、司苑(掌瓜果蔬菜)八局,司礼(掌奏章文书)、内官(掌土木工程及铜锡器用)、御用(掌御用器物制造)、司设(掌仪仗)、御马(掌牧马、草场等)、神宫(掌太庙打扫)、尚膳(掌御膳)、尚宝(掌符玺印信)、印绶(掌图籍及符验)、直殿(掌宫院打扫)、尚衣(掌御用衣帽)、都知(掌御前清道、警戒)十二监,统称“二十四衙”
。
此外还有东厂、西厂、京营、文书房等机构。
宦官人数最多时达十万多名,权倾朝野。
清初将明制二十四衙省并为十三衙,即尚方司、惜薪司、钟鼓司、兵杖局、织染局、司礼监、御用监、御马监、内官监、尚衣监、尚膳监、尚宝监、司设监。
康熙时废十三衙而归内务府。
综观宦官的形成发展历程,其政治势力有三次大起大落,分别发生在东汉、唐、明三朝,其权势的膨胀与相权的削弱密切相关,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其四,皇室管理系统的建制,是尊皇意识的彰显。
秦汉设詹事、长信詹事,为皇后、太子诸宫职官,又设郎中令、卫尉、中尉等掌皇宫侍从保卫。
至明清则置宗人府,以王、公为“宗令”
、“宗正”
、“宗人”
之职,地位在一般官署长官之上,象征着皇权的隆盛。
其次是为实现权力制衡而设监察机构。
在中国古代官制的设置中,监察制度一直处于制衡的地位。
其制由战国御史发展而来,秦汉设御史大夫,置御史府,后改御史台,亦称“宪台”
,隶属于少府,魏晋时脱离少府而独立。
至唐代,御史台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下辖台、殿、察三院,台院掌纠举弹劾百官,殿院掌监察朝仪、狱讼及禁军,察院掌监察百官工作、巡按州县。
明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基本上为清代所承袭。
为保持权力制衡,古代尚有谏官制度,始于春秋时齐桓公设“大谏”
,秦汉至唐有谏官而无机构,至宋置谏院,以给事中、谏议大夫为其长官,至明则有通政使司,清代承袭明朝制度,没有什么变化。
古代官吏的选拔制度有多种,如夏、商、周三代的世卿制、汉代的察举制、隋唐以降的科举制等,其管理制度也纷繁复杂,涉及任用制度,考课制度,奖惩制度,俸禄制度,休假、退休和抚恤制度等方面。
如西周至春秋时的册命(策命),汉以下的铨选、拜除、授职(含册授、制授、敕授等项)等均属于任用上的具体规定;宋代实行的臧否(治效显著为臧,贫劾庸谬为否)、磨勘(通过审核、推究、勘验簿历文状等一系列程序以决定升迁的制度)都是考课守令之法。
综上可见,宏整、缜密的古代百官制度,既是一种具体而微的权力操作系统,也是一种蕴含了天人相与理念的文化象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