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这一设想传至汴京,引发激烈争论。
有学者讥讽:“莫非要给哭声标音,给笑声定谱?”
但赵?力排众议,批曰:“父皇曾言,真正的文章生于烟火人间。
若连悲喜都无法共感,何谈共和?”
遂拨款支持,并派执笔者前往各地采集“声音文本”
:母亲哄婴的摇篮曲、农夫吆牛的号子、戍边将士夜半低吟的乡愁诗……这些录音被刻在特制竹简上,附注“共文符号”
解读,收入newlyestablished“国民声库”
。
就在各地变革如星火燎原之际,一股暗流悄然涌动。
洛阳旧族残余势力秘密结社,自称“守礼盟”
,宣称要“清君侧,复纲常”
。
他们潜入夜学,焚毁课本;贿赂地方官,阻挠女子领赈;更令人发指的是,竟绑架数名编写《渔家百事录》的渔民,逼迫他们公开悔过。
一名少年执笔者深入调查,伪装成卖油郎混入敌营,却发现幕后主使竟是昔日被贬的某位御史之子??此人因父亲反对《救荒七令》而遭罢官,怀恨至今。
他连夜将证据送至京城,却被中途截获。
追兵一路杀至郑州郊外,眼看即将被捕,少年纵身跳入黄河冰窟。
千钧一发之际,一群赶来看灯会的孩童恰好路过,见有人落水,立刻呼救。
当地巡河队闻讯赶来,救起少年,而那些追兵见围观者众,只得悻悻离去。
原来,这些年“寒夜暖屋计划”
不仅收容流民,还成了民间信息传递的枢纽。
许多流浪汉、孤寡老人在此栖身的同时,自发组成“耳目网”
,一旦发现异常,便通过特定灯火信号或童谣暗语传递消息。
这网络无形无迹,却遍布全国,连官府都难以察觉。
少年康复后,将所得情报交予枢密院。
赵?震怒,亲自提审涉案官员,查出竟有三名朝臣暗中资助“守礼盟”
。
他未立即治罪,而是命人将全部案卷抄录十份,分送各州讲学会,并下诏:“是非自有公论,今交由万民评说。”
一时之间,全国各地夜学纷纷召开评议会,百姓举着火把,逐条辩论。
有老农痛斥:“你们吃着百姓种的粮,住着百姓盖的房,却想烧掉我们的书?”
有寡妇含泪质问:“我靠自己写字领到米粮,养活两个孩子,这也有错?”
最终,舆论如潮,三人被迫辞官归乡,永不录用。
此事之后,赵?意识到,真正的稳定不在于权力压制,而在于让每个人都有能力发声。
于是他推动一项空前改革:设立“共议轮值制”
,每年从全国抽选一百名普通百姓(男女各半,涵盖农、工、商、渔、医、匠等阶层),进京参与为期三个月的国策审议。
这些人被称为“民议士”
,享有查阅奏章、质询官员、联署提案的权利。
首批入选者中,有一位盲女琴师、一名漕运纤夫、一位独臂铁匠,还有一名年仅十四岁的织锦少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