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江云宁怔住,耳边忽闻细微声响??是纸张翻动的声音。
她转头望去,只见地窖入口处,那一捆捆堆积如山的《拾字集》手稿,竟自行松绑,一页页飘起,如蝶舞般盘旋上升。
每一页上,无论原先是否有批语,此刻都浮现出新的朱红批注,笔迹正是江行舟生前最后几年所用的瘦劲楷体。
“此论可行,但需更广听证。”
“此人胆识过人,宜荐入监察院试用。”
“诗中有痛,不可轻删,当编入《民间疾苦录》。”
“驳得好!
理不在尊卑,而在是非。”
批语纷飞,持续整整一夜。
天明时,所有纸张静静落回原处,整齐如初,仿佛从未动过。
唯有最上方一张纸上,多了一句从未现世的话:
>“我死后,若有人问我信仰何物,
>请答:我信每一个不肯沉默的灵魂。”
葬礼极简。
依江行舟遗嘱,不立碑,不奏乐,不收礼,不发讣告。
仅由江云宁扶棺,王陵执绋,张栩捧《拾字集》初稿,三人步行至城外槐林坡??那是他幼年读书之地。
坟茔浅埋,覆土后植一株小槐,与拾字庐前那棵遥相呼应。
归途中,王陵低声问:“今后怎么办?没有他,谁来定是非?”
江云宁望着远处炊烟袅袅的村落,淡淡道:“他从不定是非,他只是让是非得以发声。
现在,轮到我们了。”
话音未落,忽见一群少年自田埂奔来,手持竹简,满脸激动。
为首者高呼:“江先生!
我们照您说的办了!
昨夜全村集会,把里正贪墨的账目写成了《村讼书》,今天要去县衙递交!”
江云宁点头:“去吧。
记得带上副本,留在村中学堂一份,寄往洛阳书院一份。”
少年们齐声应诺,转身疾跑而去。
风中传来他们背诵《自由蒙学》的声音,稚嫩却坚定。
自此,拾字庐并未关闭。
江云宁仍每日整理门前文章,分类归档,定期送往各地书院、报馆、军塾。
她不再代笔批阅,却设下“三问庭”
??凡投稿者,须先自问三题:“此言是否出自真心?是否愿负其责?是否经得起万人反驳?”
答卷附于文后,方可进入流转。
三年过去,“三问制”
遍及全国,成为民间刊文的基本准则。
更有好事者统计,十年间大周新增私塾两千七百余所,书坊五百余间,每年刊印书籍逾十万卷,其中八成以上为平民自撰,内容涵盖农事、医方、律例解读、地方志记,乃至女子写的《育儿经》、老兵写的《戍边日记》。
朝廷亦悄然变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