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洛京,御赐的江阴侯府内,香案早已设好,檀香袅袅,气氛庄重。
薛玲绮身着繁复庄重的三品淑人诰命服制,与一身江阴侯爵常服的江行舟一同跪接圣旨。
司礼监太监尖细而抑扬顿挫的声音在庭院中清晰回荡:...
夜雨如注,拾字庐的檐角滴水成线,敲在青石板上,像一句句未写完的诗。
江行舟的手已凉,呼吸微弱如烛火将熄,可那支文心笔却悬在半空,墨迹未干,笔锋微微颤动,仿佛仍在回应主人最后的心跳。
江云宁跪坐在榻前,指尖轻抚他苍白的脸颊,声音低得几乎被雨声吞没:“你说过,文字是活的。
那现在……它要替你走下去了吗?”
窗外的诵读声没有停,反而愈发整齐。
那些孩子不知疲倦,一遍遍念着《自由蒙学》的开篇句,声音穿透风雨,传向城南巷尾。
有邻人听见,推开窗棂,也跟着低声诵读;又有书生披衣而出,立于阶前应和;片刻之后,整条街巷都响起了朗朗书声,如同春潮涌动。
江行舟的嘴唇动了动,江云宁俯身去听,只捕捉到几个断续的音节:“……灯……别灭……”
她猛然抬头,望向墙上??那支文心笔竟缓缓落下,自行插入砚台之中,墨汁翻涌,竟不溅出半分。
随即,笔尖轻点砚沿,三滴墨自动飞起,在空中划出三道弧光,分别射向东南西北三个方向。
第一滴墨落入洛京文庙地宫,正中第七具尚未消散的文骨残影。
那骨架本已黯淡无光,此刻却骤然亮起,化作一道金纹,刻入地宫最深处的一面古老石壁。
石壁原本空白,此刻浮现出一行新字:“**继火者,不必知其名。
**”
第二滴墨穿城而过,落在贡院藏书阁顶。
守夜老吏惊醒,只见屋梁之上墨迹蜿蜒,竟自行组成一篇短文??正是当年那位女解元所作《女才辩》的最终修订版。
文章末尾多了一行小字:“**此文非我所改,乃万民心声共撰。
**”
老吏颤抖着抄录下来,次日便传遍天下书院。
第三滴墨最远,飞越千山万水,直抵北疆流放之地。
那县令已被革职查办,原籍百姓自发集资建了一座“寒夜亭”
,专为纪念那首四句诗。
亭中石碑旁,一名戍边老兵正教孙儿识字,忽见空中一滴墨落于碑面,顺着“官仓米如雪”
一句缓缓流淌,竟将整首诗染成深黑色,宛如夜空下的誓言。
孩童指着碑问:“爷爷,这字怎么变黑了?”
老人沉默良久,道:“因为它终于被看见了。”
就在这一夜,大周境内凡有书斋、学堂、军塾、村塾之处,无论贫富,无论南北,几乎所有人家的油灯都莫名多燃了一炷。
更有奇者,许多人家发现自家祖传旧书突然字迹清晰,甚至原本残缺的篇章自动补全。
西域商队中的驼夫说,他们在沙漠途中歇脚时,一本破烂账册无风自动,页页翻开,每一页都浮现出不同的批注,笔迹各异,却皆出自《拾字集》中曾被江行舟点评过的作者之手。
而这一切发生之时,拾字庐内,江行舟的气息彻底停止。
江云宁没有哭,只是轻轻合上他的双眼,然后起身,吹灭了桌上那盏陪伴他十载的油灯。
可下一瞬,窗外一道闪电劈下,照亮整间书屋??墙上那支文心笔再度浮起,悬于遗体上方,笔尖垂落一滴浓墨,不落纸,不入砚,而是缓缓滴在江行舟交叠于胸前的双手之间。
墨珠停留片刻,忽然扩散,沿着他掌纹游走,竟勾勒出一幅微缩山河图:江河奔流,城郭林立,书院星布,书声四起。
图成之后,墨光一闪,整幅图案沉入他胸口,消失不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