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1、煤炭(一般性生产);2、石油(汽油柴油及军工的化工原料);
3、羊毛(军服);4、铁矿(炼钢);5、铅(弹药);
6、橡胶;7、一般军需品(军鞋军、弹药包、其它小件物品);
8、铜(电力和通讯);9、镍(弹药、合金钢);
10、甘油(炸药);11、纤维质醋酸盐(无烟火药);
12、水银(水雷);13、铝材(飞机);14、铂(精密仪器);
15、锑(合金钢、冶金);16、锰(合金钢、冶金);
17、石棉(弹药、机械);18、云母(绝缘物);
19、硝酸(炸药);20、硫磺(炸药)。
除了以上20种最基础的材料外,还有一些各国军备特别的材料,例如对于西华,由于大量使用含钨的穿甲弹,自然钨的重要性就很高。
所以以上战备材料的生产和储备,就成为了当前的第一优先,李思华最近的精力,全部在这些战备物资和军工生产上,近期关于具体军队部署和战争策略的准备,她全部丢给了毛泽东领导的中央军委,实在是没有精力了。
这样的战争准备,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呢?
李思华很清楚二战中,各国的胜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军工生产所决定的,说白了,就是比拼物资,人的精神当然很重要,但武器的批判往往更直接更犀利。
后来有名的游击战、山地战,其实在夸奖的同时没有苦涩吗?不得已而为之呀。
前世的抗日战争为何打得如此惨烈?最重要的原因当然就是军事武器和弹药的极大弱势。
一个日本陆军的单兵,就携弹120发或者125发,而一个国民党军队的单兵,携弹多少?说出来你都可能不信,是仅仅5发!
这样的差距,再加上单兵军事训练出来的素质差距,在抗战中,国军如何会不拉垮?而当时的我军,平均到每个士兵能有个2~3发子弹,已经是烧高香了。
所以在李思华前世的抗日战争历史中,屡屡看到日军以少数兵力,就击破国军大部队,除了国军的战斗意志不强、战斗技能差,以及战略战术呆板外,最重要的,就是火力太差、弹药太少。
除了用更多的血肉之躯,去交换敌人的钢铁,能有什么办法?
当然日军携弹120发其实也是不正常的,德军单兵就只携弹60发或者65发,因为德军机械化呀,可以便利地向前线输送子弹,士兵就不必负重太大,造成机动力下降。
日本的步兵运输能力差,就只能辛苦士兵,尽量地多个人携带弹药。
按照二战的标准,实际上从单兵放大到班、排、连、营,火力和弹药的差距就越来越大,组织越大,运输工具就越多,携带的弹药就越多,战力的差距也就越大。
例如二战德军1个步兵班出动,会携带53公斤弹药,相当于5公斤人;而到了排呢?会携带330公斤弹药(子弹12613发),相当于10公斤人;到了连(196人)呢?会携带1800公斤弹药,相当于10公斤人;而到了营(平均800多人)呢?会携带16吨弹药,相当于200公斤人。
当然,营级之所以弹药需要量暴增,主要是因为需要的炮弹大增。
而且上述弹药你以为是为整个战役准备的?NO,NO,这只是一天的消耗量!
你没看错,就是1天!
在二战初激战的时候,德国每天就需要7万吨的弹药,单单子弹就是1000万发!
而其它的大国自然也是类似。
整个二战期间,德国生产了780万吨弹药,其中子弹170亿发;而苏联的数据是1000万吨弹药,210亿发子弹;美国更是1200万吨弹药,400亿发子弹,不过美国的大量军火之支援了盟友,自己耗用的并不多,二战中它自己只用了70亿发子弹,以美军对军火的浪费程度,单单看子弹的消耗量,就说明美国在二战盟国中的贡献主要是后勤,说到真正的战争,有很大程度是吹牛。
就算是日本这个最穷的帝国主义国家,在二战中也生产了400万吨弹药,其中子弹80亿发。
当然李思华前世的历史上,这主要是因为后来太平洋战争的时候,日军将国民的每一分血和髓都挤出来的缘故。
所以李思华现在的任务,就是在尽快组织完成战争期间的强大军工生产,准备用“无限火力”
,将日本那狗屁的“武士道精神”
,统统打成垃圾!
看看日军的肉体凡胎,能不能对抗钢铁的洪流!
按照李思华的计划,考虑到日本的极限能力,这一场抗日战争,是要达到德军在二战初期的生产水平,即保证激战时每天能供给7万吨弹药,子弹1000万发。
而在7月份的第一波攻击中,参考后世德军对苏军的第一击装备水平的50%。
1940年德国对苏联的“巴巴罗萨”
战役,总共动用了进攻部队多达360万人,包括3648辆装甲作战车辆,7146门火炮和2510架飞机(轰炸机约1000架),现在的西华,还没有达到这个装备水平。
但是西华也准备在战争开始,前线就动用超过180万人以上(12个集团军和一些其它部队),1000辆坦克,以及1500辆的其它装甲车辆,火炮10000门以上,飞机1500架,其中战斗机1000架,轰战机等其它飞机500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