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拆不得。
魏四海请来谈判代表,又请民警协调,仍有几十户死守不走。
有人扔砖、有人哭闹。
那天,他亲自去了现场,穿着皮鞋踩在砖瓦堆上,看着那一排灰色平房,心里说不出滋味。
一个老人对他说:“小魏,当年你爸在厂里抬钢梁,你现在抬的是咱的命。”
他沉默片刻,只说:“时代不同了。”
回去的路上,他在车里猛抽烟。
司机问他是不是生气,他摇头:“不是生气,是想事。
我们干的,到底算不算好事?”
司机笑着说:“魏总,这城市得拆才能建,不拆怎么富?”
魏四海点点头,却没再说话。
他知道司机没错,可他心里总有个模糊的声音在问:那被拆掉的生活,去了哪?
几个月后,拆迁完成。
补偿款一户十几万,工地平了,一片荒地。
魏四海拿下项目命名为“海山花园”
,广告口号写着:“让兰河住得更好。”
他觉得那句话挺顺口,就亲自批了。
楼盘开盘当天,队伍排出两百米,几乎被抢空。
有人在售楼处喊:“兰河不缺钱,缺房!”
他听着笑,心里像喝了烈酒。
那一刻,他觉得自己像个能改变世界的人。
同年秋天,他遇到了顾行之。
那是在兰河大学的一场论坛,主题是“现代城市的伦理风险”
。
魏四海本不想去,是秘书劝他:“现在讲形象,企业家得多露面。”
他穿了套深蓝西装,胸口别着金笔,坐在台下,听年轻学者们谈“资本道德”
“城市正义”
,一时困得打盹。
直到轮到一个清瘦的青年发言。
那人戴着细框眼镜,说话不急不慢:“现代城市的扩张,是一种伦理困境——我们用他人的生活去堆砌自己的繁荣。”
这句话像刀一样插进魏四海耳朵,他睁开眼,看着台上那人。
后来才知道,那人叫顾行之,哲学系副教授。
论坛结束后,顾行之主动找到他,说:“您是魏总吧?我想了解一下城市改造的社会逻辑。”
魏四海以为他来求项目,笑着说:“改造啊?那是趋势,咱国家就靠这个。”
顾却摇头:“不是政策问题,是人的问题。
您见过他们拆家那天的表情吗?”
魏四海愣了几秒,说:“那表情,我这辈子不想再看第二次。”
顾笑了笑,说:“那就对了,我也想研究这个‘不想看’的感觉。”
两人从那次见面开始有了交集。
顾行之后来写论文《投机伦理的隐形结构》,其中有一章分析“魏某房地产开发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