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记者被派出后媒体也不能只问其稿而不作调控。
从规避信息源陷阱角度看,这种调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有效防止记者利用信息不对称可能发出的哗众取宠邀功请赏的报道;另一方面媒体要成为记者的信息后盾,经常和前方记者沟通,将媒体从多种渠道获取的战局、战场信息和其他重要信息告知记者。
对战地记者发回的稿件,不能掉以轻心而要以审视的目光来做判断。
这是因为记者身处战局之中,容易判断失误、发出失真报道。
最后,通过优化采编流程管理来规避信息源陷阱。
媒体要强化采编流程原有各环节的“把关”
功能,可以成立“战时”
审稿碰头会,由值班领导、部主任和各版编辑参加,甚至请有关专家参加,集思广益,共同“抗敌”
。
(四)交代信息源、平衡报道
媒体不可能做到事事准确,但是可以做到为其所传播的信息标明出处;媒体可能会遭遇信息源陷阱,但应让受众明白是什么人设置了陷阱。
因此,在报道战争新闻,尤其是敏感信息时,媒体要注意交代信息源。
这既是报道客观性的表现,也是媒体必要的自我保护。
平衡报道是媒体做到客观公正的重要手段。
例如,CCTV在伊拉克战争的画面采用上,就尽量满足平衡性原则,如果用五分钟的美军进攻的直播画面,接下来会播放半岛电视台五分钟伊拉克平民伤亡的直播画面。
四、高度重视现场报道、特写通讯
自从战地记者出现以来,在战争新闻中,现场目击报道逐渐在一般战争消息中占据了主体地位。
英国学者约翰·里凯认为,目击报道有两大优点[3]:一是“给人以真实性”
;二是“具有如实性,因为它们是急就的、主观的、不完备的,不同于‘客观’或重构的历史记载,后者虽然刻意求工,却缺乏生动性”
。
(一)精彩的战斗故事
跌宕起伏、充满戏剧性的战斗故事,是战地记者现场报道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新华社朝鲜前线1952年12月26日电】题:志愿军侦察队雪夜伏击敌军
本社前线通讯员郑大藩报道雪夜里的一次伏击战斗说:冰雪覆盖着西方山前线。
我军的一支侦察队到加七里附近去打埋伏。
出发以前,侦察兵们喝了暖身子的辣汤,手上、脸上、耳朵上、脚上都搽了防冻油,并且将武器和装备仔细地检查了一遍。
天黑以后,身披白色伪装布的侦察兵们踏着半尺深的雪地,按着星斗指示的方向走到预定的位置,并用冰雪筑起简单的工事,在雪地上架起蒙着白布的机关枪,在北风呼啸中等候着敌人的到来。
忽然传来一阵皮鞋踩在雪地上的声音。
美国兵走一阵,再趴在地上向四面看看;没什么动静又开始往前走。
离我军侦察员们只有20公尺了,侦察参谋王锡忠举起短枪“啪”
“啪”
两声,走在前面的两个敌人便倒下了。
我军各种自动火器随后展开猛烈射击,后面的敌人立即伏在地上开枪还击。
冲锋枪、机关枪顿时响成一片。
埋伏在两侧的侦察兵们看见敌人的火力已经被吸引住,便向敌人后面**过去,迅速剪断了敌人主阵地与前哨阵地之间的电线,并从后面向敌人射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