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这样,作为商业活动的最高发展形式的金融业被彻底地赶出了这个“理想国”
。
在对工商“末”
业的认识上,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有着大体相同的看法和倾向,有所不同的是,除了营利性质的工商业活动对人的道德品质上的腐蚀作用这一伦理上的批判之外,亚里士多德还从经济的角度对这种认识进行了分析和解说。
前文说到,在靠劳力获得财富及靠交换和零售商业获得财富这样两种主要的“致富术”
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前者需求有限、方式自然,而后者则欲求无度、违背自然。
为什么呢?接下来亚里士多德就从产品的两种不同的使用方式上阐明了其中的原因,比如鞋子既可以用来穿,也可以用来交换其他物品,虽然同样都是鞋子的用途,但前者所实现的是鞋子固有的用途,因而是正当的,后者实现的则不是鞋子本身的用途,所以是不正当的。
亚里士多德在这里所区分的鞋子的两种使用方式正是马克思所谓的商品的两种属性,即“使用价值”
和“交换价值”
,如果说“使用价值”
表现为“对人类生活的有用性”
,“只是在使用和消费中得到实现”
的话,那么“交换价值”
则“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84],也就是说,商品的交换价值只有在交换中才能够体现出来。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商品交换都违背自然而应该受到谴责呢?亚里士多德的回答是并不尽然:“在最初这是一种自然的方式,是由于人们所拥有的物品,有的太少,有的又太多所致。”
[85]也就是说,人们起初所进行的满足彼此需要的物物交换并不违背自然,只是到了后来,这种简单的交易继续发展,演变成为一种“获得金钱”
的方法之后才开始违背自然,因为交易的目的不再是满足自身的需要,而是为了积聚大量的金钱。
最后,从这种违背自然的致富方式中又发展起一种更加违背自然的方式,即高利贷:“最为可恶的是高利贷,人们这样讨厌它是极有道理的,它是用金钱本身来谋取暴利,而不是通过金钱的自然目的来获利。
因为金钱本身是用来交换的,而不是用来增加利息……这就是在所有致富的方式中高利贷何以最违背自然的原因。”
[86]
至此,亚里士多德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人类商业发展历史的草图,从中区分出了两种不同性质的商品交换的模式,实际上这两种模式就是马克思所谓的“简单商品流通”
和“资本的流通”
。
用公式来表示,W代表商品,G代表货币,“简单商品流通”
的公式就是W—G—W,即“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再转化为商品,为买而卖”
。
在这一循环中,始极是一种商品,终极是另外一种商品,或者退出流通而转入消费,因此这种循环的最终目的是消费,是满足需要的使用价值。
而“资本的流通”
的公式是G—W—G′,即“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化为货币,为卖而买”
。
与前一种循环不同,这种循环“从货币一极出发,最后又返回同一极。
因此,这一循环的动机和决定目的是交换价值本身”
[87],也就是更多的货币G′。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亚里士多德才得出了前一种以使用价值为最终目的的交换并不违反自然,而后一种以获取更多的金钱为目的的交换违背自然的结论。
最后,亚里士多德所极力谴责的钱贷业也就是马克思所谓的“生息资本”
,在这种类型的交易中,资本流通的“G—W—G′”
的形式又被简化成为了没有媒介的“G—G′”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