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当儿童在3岁左右,会用人称代词“我”
来表示自己,用别的词表示其他事物时,说明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心理活动的过程和内容,开始从把自己当作客体转化为把自己当作主体来认识。
这是自我意识的萌芽阶段,也是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一次质变和飞跃,人的自我意识从此萌生。
儿童掌握人称代词比掌握名词困难得多。
代词具有很大的概括性,“我”
可与每一个人相联系,运用时必须有一个内部转换过程。
例如,母亲问孩子:“谁给你的糖?”
孩子应该回答:“阿姨给我的糖。”
而不能说:“阿姨给你的糖。”
儿童要能完成人称代词运用中的这一内部转换,没有对自我与他人、自我与他物的一定的区别和把握,是不可能的。
当然,这时的儿童还没有关于自己内心的意识,像成人一样地沉思内省还是不可能的。
2.社会自我
从3岁到青春期开始,个体通过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和学校教育,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增强了社会意识,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尽量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标准。
这个阶段在生理自我的基础上,社会自我逐渐发展起来,个体开始意识到自己在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意识到自己承担的社会角色等。
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眼光是外向的,引起他们兴趣的基本是外部的世界,对自己内在的世界关注不多,虽然已经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主体,但是却不了解自己,常常把自己的情绪视为对某个客观事物伴随行为而产生的东西,不懂得情绪是自己的主观感受;同时在这个阶段,个体还不善于用自己的眼光去认识世界,大部分都是照搬成人的观点作为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3.心理自我
从十四五岁到成年,大约10年的时间,这个时候,个体的性意识觉醒,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大大提高。
生理和心理上急剧发展变化的同时,促进了自我意识的成熟,我们开始进入心理自我时期。
这一时期,我们在意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我们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满足,开始对自己不满意,希望改变自己的外貌、性格等。
心理自我是个人逐渐脱离对成人的依赖,并从成人的保护、管制下独立出来,表现出自我意识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强调自我的价值与理想。
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后发展阶段,这时我们能够通过自我意识去认识外部世界,而且这样的自我意识过程将伴随我们的一生。
一个人心理能否健康地发展与他的心理自我发展得是否完善密切相关。
心理自我发展完善的个体能够以客观的社会标准来认识社会和评价事物,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形成对待现实的正确态度、理想与信念等。
(二)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发展是个延续一生的发展过程,提出了一个以个人的自我为主导,按自我的成熟时间形成的一个八阶段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这个阶段的发展顺序是不变的,是在不同文化中普遍存在的,每一个阶段都由一对冲突组成,形成一种危机。
如果能与周围环境取得积极协调,危机得以解决,自我就能建立起一种积极的美德,从而得以加强。
否则,社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品德,自我被削弱。
自我正是在成功地解决个体与环境的一对冲突中成长、成熟起来的。
1.婴儿期:信任对不信任(0~1岁)
这一阶段婴儿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对外界的信任感,信任的含义是感到他人是可靠的、可以依赖的。
照顾婴儿的人如果不能满足婴儿的需要或对婴儿经常采取不一致的态度,婴儿就会认为世界是危险的,他人不值得依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