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他搜取诸经子史,经常读到深夜。
尽管他后来反对增长“见闻之知”
,其实他在这方面是下过相当功夫的,就像鲁迅告诉青年人不读或少读中国书,而他本人差不多比谁都读得多。
这种知识学基础是人能豁然贯通(悟道)的必要条件,就是“天纵之圣”
孔子也不例外(孔子是当时一流的文献专家),更何况学为圣人的莘莘学子呢。
王阳明在这方面下的功夫,也使他在八股举业方面突飞猛进,令他弟弟、妹婿们大为叹服,他们后来终于明白了:大哥已游心举业之外,所以我辈不及!
二是“修养”
。
王阳明本是个爱开玩笑、滑稽幽默的人,突然变得严谨起来,正襟危坐,不苟言笑,每说一句都深思熟虑,他的弟弟、妹婿们觉得奇怪,王阳明郑重地跟他们说:“我过去太随便了,失之于放逸,以后将收心内视,知过必改。”
学做圣人的历程是艰难的,但对于真诚的人来说,越是艰难越生动。
王阳明二十一岁时中了举人,就住在京城。
龙山先生的官署中多竹(这种爱好,来自竹轩先生),王阳明就以竹为对象来体验格物致知的道理,他太认真、太投入了,没有体悟出格物之理反而得了一场病。
这对他是个打击,几乎是致命的打击。
像贾宝玉看见有的女孩子在为别的男孩子而痴迷、从而悟了情分自己只能得自己那份一样,王阳明此刻认定“圣贤有分”
,自己不是当圣贤的料。
动摇了自信也就动摇了信仰,当圣贤没份就争取俗世的荣华吧,他遂与世俯仰,潜心于考八股的辞章之学。
然而,有趣的是他专心科考却在会试中下第了。
宰相李西涯跟他开玩笑说:“你今岁不第,来科必为状元,试作来科状元赋。”
王阳明本有的名士气因为放弃了当圣贤的自律要求,遂故态复萌,拿起笔来就写,一挥而就,诸位大老异口同声地说:“天才!
天才!”
然而都在心中核计:“这个人若取上第必然会瞧不起我了。”
来科会试,王阳明果然被忌者踹了一脚,又落榜了。
别人落榜后感到羞愧,王阳明却说:“人们以不得第为耻,我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又是圣贤口气了。
当时,边患仍频,朝廷访求将才甚急,王阳明跃跃欲试,凡兵家秘籍,莫不精究。
他认为朝廷武举制度仅选拔骑射搏击之士,网罗张飞式人才而已,而不能选拔出有韬略的统帅,收获不了诸葛亮式的人才。
他本人则留情武事,每遇宾宴,就将果核列阵以为戏。
他本人也不知道,这方面的积累,日后竟大有用场,使他成为儒学史上罕见的能够立下赫赫军功的儒生。
王阳明并没有去参加武科参试,因为武科出身不算正途,地位偏低,宋朝开始文官管武官以防军人造反,以后成为定制。
王阳明也只是有这方面的潜能而已。
“乱世喜谈兵”
也是文人的传统。
王阳明二十八岁时以新中进士的身份写给皇帝的《陈言边务疏》却是相当老到、切实有用的专家意见了。
难怪不仅专讲道德的儒生批评王阳明“只是霸术”
,就连康有为这样的政治儒生也说王阳明“纯是霸术”
。
王阳明是复杂多变的。
他刚研究杀生的学问,转而又去养生,去练什么导引术、长生术;读了朱熹“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