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意思是我听到了,是不是要立刻去行动呢?孔子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意思是你的父亲和哥哥都在,你怎么能听了就去做呢?你赶紧回家问问你父亲和哥哥。
因为提问的人是子路,他脾气比较急,有时会比较轻率鲁莽。
另外一个学生冉有也过来问“闻斯行诸”
。
孔子说:“你听到了,为什么还不去做?你还在等什么呢?”
旁边站着的学生不明所以,为什么对于同一个问题,老师的回答却完全不同?
孔子解释道,子路和冉有这两个人不一样,一个是急性子,经常因为莽撞而做错事;一个人是慢性子,很多事情琢磨半晌,就是不行动,经常耽误事。
对于不同的人,我的回答当然不一样了。
急性子是过,慢性子是不及。
在孔子看来,世界上大量的错误,本质上都是由于过和不及。
“各于其党”
告诉我们,看一个人所犯的错误是什么,就能知道他在仁德方面大概有怎样的偏差,应该怎样去**他,把他拉回到中道上。
“观过,斯知仁矣”
,对孔子来说,这句话其实是判断学生的重要方法,是在对自己的教育方式进行把脉。
老师要通过学生所犯的过错,明白是应该让学生缓一缓,还是要给他加把油。
这也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过犹不及”
就出自《论语》,我们生活中大量的错误都能够诠释这个词。
比如,一个人太过节俭就是吝啬,太不节俭则是奢侈,这都是不合适的,只有回到中间,过上朴素的生活才是适宜的。
再比如人的性格,特别容易愤怒,脾气急如张飞、李逵;或者性子太慢,凡事都漫不经心,对社会上的一切都不感兴趣,冷漠淡然到极致;又或者古道热肠,热情张扬到极致。
这都是孔子很不喜欢的。
你要能够回到中间来,既愿意为社会做事,又要知道不行不可则止,做不到的时候便不做。
孔子所追求的不犯错误的境界,其实就是中庸。
而和前面说的“好仁”
的境界一样,中庸的境界也是非常难达到的。
综上所言,我个人觉得,孔子如果将人所犯的错误“各于其党”
,是可以分为过和不及这两类的。
不敢说我的分类一定是对的,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按照孔子的思路尝试分更多的门类,只要能讲得通即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