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袁焕仙曾拜访张凤箎先生的儿子,问他:“老师是大成就者,在您看来,跟一般人有什么不同?”
张凤箎先生的儿子回答道:“我父亲其实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他不过是能做到两件事:第一件事是视众生如子女,第二件事是视子女亦如众生。”
视众生如子女,其实就是“泛爱众”
,对待众生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但在南怀瑾先生看来,这还不算了不起。
真正了不起的,是第二句话“视子女亦如众生”
,也就是对待自己的孩子,也跟对待众生一样。
如果说视众生如子女我们勉强能做到,那视子女如众生,难度就相当大了。
我也曾扪心自问,能不能对待我的儿子嘟嘟跟对待众生一样呢?
以我现在的境界,肯定做不到,我觉得嘟嘟跟别人是不一样的。
但是实际上,如果我们真的要做到孔夫子说的“泛爱众,而亲仁”
,最高境界就是大家都一视同仁,所有人都是你应该去爱的对象,爱天下人如爱自己的儿女一样,对自己的儿女和对天下人一样。
这种对世界的爱,对他人的爱,来自完善的人格。
当你的内心拥有了完善的人格,你才有能力去关爱这个世界上那些跟你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孔夫子说“泛爱众,而亲仁”
是对内心的一种修炼。
我们可以把“仁”
理解成两种意思:第一种是向外的,是对别人好,是“泛爱众”
;第二种是让自己的内心达到更高、更善的境界。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分别是跟父母一起修炼,用他人来修炼,用事情来修炼,并让自己的内心不断地修炼。
生活是每个人的道场。
中国古代,倘若要学儒家,儒生经常会先学洒扫庭院。
将庭院打扫干净,再学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说话……学个两三年,接下来再读别的经典。
最后一句“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跟很多人讲过。
孔子说,把以上这些基本的事做好了,再来学“文”
。
有人认为“文”
是文学,有人说是“文字”
,而我认为孔子说的“文”
和“质”
相对。
孔子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文是外在的表现,质是内在的底蕴。
我们见过一些道行特别深、不修边幅的人,比如金庸小说中的洪七公。
他道行很深,修养也很好,善良,有智慧,而且有侠义之心,但每天穿得破破烂烂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