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师范院校的出路何在[1]
banner"
>
近年来,由于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到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不少综合性大学正在筹办教育学院,于是原来的一批师范院校不仅感到竞争的压力,而且感到困惑,不知道今后的出路何在。
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了解师范教育的规律,切不可感情用事。
许多同志早有一个共识,即师范教育是永恒的,但师范院校不是永恒的。
也就是说,只要有教育的存在,就有培养师资的师范教育。
但是教育几乎是伴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而师范学校的出现,如果从法国拉萨尔创办的教师训练机构算起,至今也只有300多年的历史,而且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独立的师范院校越来越少。
这样的变化并没有说明师范教育的消失,相反,师范教育有所加强。
师范院校是在教育普及的基础上产生的。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兴起和发展,需要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工人,教育逐渐在人民大众中普及。
特别是许多走向工业化的国家开始立法,实施普及义务教育,教育有了较大发展。
教育发展了,就要有教师,于是就出现了专门培养教师的师范学校。
开始时,师范学校的水平是很低的,只是在初等教育的基础上加学一点教育的课程。
随着普及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师范教育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19世纪末开始出现了师范学院。
例如,1893年,美国纽约州奥尔巴尼市(Albany)首先把原来的师范学校升格为州立师范学院,招收高中毕业生,修业2年。
其他各州纷纷效仿,师范学院渐渐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一些国家也都将师范学校升格为师范学院。
师范教育体系逐渐完善。
但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国家的师范学院改革为综合性大学,如美国、日本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种转变的前提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以下三个前提。
一是教师在数量上已经基本得到满足,不需要设立专门的机构来培养教师,教师的职业可以由具有学历资格的人员公开竞争。
二是教师的业务水平需要提高。
前面已经提到,师范学校建立之初,水平是比较低的,后来虽然建立了师范学院,但它的起点也较低,与老牌的大学不好相比。
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来师范学院的低水平条件已经不符合要求。
要想提高师范学院的水平,就必须拓宽学科,提高学术水平。
把师范学院升格为大学,有利于学科建设和学术水平的提高。
同时,实行开放性师范教育,让有条件的高等学校都可以培养教师,有利于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提高。
三是教师职业在社会上已有一定的吸引力,优秀的青年愿意当教师,不需要由专门的机构用免缴学费等优厚条件来吸引生源。
同时,人才市场的开放应该允许各种专业人才参加教师职业的竞争。
要实施开放性的师范教育,还必须有另外一个重要条件,这就是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不能凡是大学毕业的人都可以任教。
他除了应有的学历外,还必须接受过教育的专业训练,经过教师资格考试,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后方能任教师。
师范教育历来就有两种形式,即封闭型、开放型,有的称之为定向型、非定向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