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描述”
“利用地球仪与经纬网仪”
等则是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树立主动探索的意识,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
则是情感、态度的要求,这些要求紧密相连,能够成为评判教学目标达成率的依据。
综上所述,我们一起来分享以下观点。
对地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应准确理解各级行为动词的要求
地理知识与技能是构筑整个地理课程的基础,也就是常说的地理“双基”
。
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要依据课程内容标准的行为动词来确定评价的层次要求。
例如,对于要求描述、说出的内容,评价标准应定位在评价学生的识记状况;对于要求学会、运用、举例、用实例说明、用图说明的内容,重在评价学生对地理知识理解与运用的水平和进步状况,即评价学生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的理解质量以及能否将相关地理知识迁移到具体情境之中。
对地理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应关注思维能力与运用能力的考核
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应以评价学生参与地理学习活动过程的表现以及地理方法的掌握与运用状况为基本目标。
在评价学生地理方法的掌握与运用状况时,应注重对学生地理观察、区域分析与综合、地理比较、地理实验等常用地理方法的领悟、掌握状况和运用水平进行评价。
对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应关注学习态度与价值观念的考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体现在解决地理问题时的态度和处理方法。
地理教育应把对学生兴趣、好奇心的培养与地理观念的培养相结合,使学生懂得尊重周围的生态环境,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实际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该是课程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当学生掌握的地理知识与技能、经历的过程、形成的方法,最终都升华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升华为意识、观念、责任、习惯时,学生就具备了终身发展的地理能力。
(二)学习评价标准要嵌入地理教学的全过程中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应注重过程性评价,把评价渗透到地理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克服‘一张考卷定终身’的弊端。
建议对学生的答问、演讲、演示、绘图、读图与分析、观察与观测、调查、制作等各种活动都进行评价,使评价过程变为教育过程”
。
前文也已阐述评价即教学的观点,即评价不是教学的最终环节,而是镶嵌于教学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当前,注重评价过程性的观点尽管已被广泛接受,但学习评价标准与教学过程的匹配程度并不高,教师的教学设计通常不重视评价标准的设计,这导致教与学的效果评价常缺少明确的标尺,而影响评价的效度与信度。
解决此问题的举措,应该是将评价标准嵌入教学流程并先于教学设计,使评价有据可依,由此才能实现评价从经验导向型转向标准导向型。
案例5-4[5]课堂参与评分细则
表5-5课堂参与评分等级表
案例5-4是评价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的标准(如表5-5所示),如果在学生开学初就将其作为一条课堂学习规则进行颁布,并持续运用于所有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那么就能够通过课堂观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做出客观评判,而不是凭直觉或经验进行判断。
综上所述,我们一起来分享以下观点。
评价行为应该与教学过程相辅相成
学习评价标准的设计不能只停留于计划层面,而必须转化为实践行为,才能体现“为了学习的评价”
这一理念。
因此,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运用评价标准,将评价紧密地融合在师生的整个教学活动当中,随时成为教学的有效调节器,以实现教、学、评一体的追求,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教学与评价相互整合的模式下,需要教师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分别以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为主要方式开展学习评价活动。
在新课学习之前,通过提问复习旧知,或者通过诊断性测试,都可以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基础与能力,以便更好地评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
在教学过程中,应主要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交往检验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能力,将口头的、书面的表达成果与已有评价标准相比照,以促进学习朝向预设的目标前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