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社会观念是分散的、分割的、分化的观念形态。
社会对高校从正面提出要求、期待和信息反馈。
因为高校在解释和转化为决策行动的过程中,构不成必须应对的信息,这种影响往往是弱影响。
社会还通过媒体从负面对高校施加一定的压力。
典型的情境是社会媒体将高校事件(尤其是一些学术丑闻)的信息源扩大化,造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对学校产生强烈冲击。
这种影响比较强烈。
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现实社会或虚拟社会负载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客观存在,是重要的观念主体。
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一种思想或知识存在。
知识论乃是西方哲学史上历久弥新的主题。
随着当代自然科学成熟,形而上学受到挑战,“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
的思想开始分化,科学知识成为人类知识的典范。
围绕科学究竟是什么、能够做什么的问题,出现了科学学、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新兴领域。
在科学哲学领域,涌现出波普尔、库恩、拉卡托斯、费焉阿本德等著名学者,讨论范围涉及科学进化、科学范式、科学纲领、科学方法等问题。
以波普尔的科学知识进化论和库恩的科学知识革命论,形成相对竞争的理论。
客观知识、猜想、范式、科学共同体等概念的出现,丰富了人们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波普尔将世界三分化,世界I、世界II和世界III。
世界I是客观世界;世界II是人们的主观世界;世界III是客观知识(近似于“形式知识”
)的世界。
作为世界III的客观知识是人们长期积累起来的关于世界的认识成果,通过书面语言和其他形式的符号外化而形成的知识体系。
客观知识是人类的创造产物,由于其“物化”
,具有和主体相对分离的特性。
人的主观世界是一个内外信息交互作用的由“知、情、意”
等元素构成的复杂世界。
世界II以人为载体,是知识产生的“黑箱”
。
它本身是否为知识的有机构成?波兰尼提出“缄默知识”
(有人译作“暗默知识”
)概念,打开了黑箱的盖子,使知识的另外一个形态曝光。
缄默知识也是一种知识形态,但是没有进入波普尔的世界III的范围。
它体现在人们的日常行为和活动中。
通过行为你可以观察和识别,但是你无法通过严格的语言进行描述和阐释。
虽然只可意会,但是它确实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缄默知识将古今中外长期争论不休的“知行矛盾”
调和起来。
缄默知识是知和行之间的一块儿“知识飞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