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固然可以应付一时,效果却难以求佳。
校长们自然通晓其中关窍,对集体备课通常极为重视。
一般会要求有计划,并且说明时间、地点、内容、主讲人的详细安排,并且会检查评估。
很多学校有专门制度,校长、主任等负责人分别负责某学科的教研组,定期或不定期参加或旁听集体备课活动。
有学者在谈到缺乏关于集体备课的研究时,曾经质疑:“集体备课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是解决教师自己能够解决或在个别交流中能够解决的问题,还是着重解决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个人在备课中难以独立解决的问题又是什么?”
[6]
在此,尝试对于这位前辈学者的问题做个粗浅回答。
先得说,就备课这件事,其实并没有什么独立的教师个体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都是受过专门教育的人,除非刚刚走出校门,大多数人是可以独立完成教学所需要的“教案”
的。
但教学是复杂的事情,同样的课,可以精彩纷呈,也可能单调乏味,可以精辟严谨,也可能错误百出。
学校自然要尽可能追求精彩和精辟,避免乏味和错误。
就此,集体备课成为必须。
一是,在个人充分先行准备基础上相互参照、彼此佐证,自然可以取长补短;二是,一所学校同年级教学是要统筹规划进度相当的,不可能设想每个班级各行其是,集体备课所形成的基本教案也为此提供保证。
3.集体备课的演变
自50年代以来,集体备课一直在中国基础教育各个阶段学校中存在,是教师们展开教学工作的强有力后盾。
只是在非常时期的“**”
中,集体备课随着教育事业的瘫痪而基本陷于停顿。
其间,全国学校也都经历了“复课闹革命”
,但是在整个社会充斥着“革命”
,无休止的政治运动成为社会生活主要内容的大气候下,教学生活始终没有正常。
“闹革命”
才是主旋律,“复课”
只是陪衬,故时时受到冲击,所谓上课、复课基本流于形式,教师既不敢理直气壮教学,更遑论集体备课,事实上也不需要。
我本人即在那个时代接受的中学教育,想当年上学真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无论什么课,也无论教师讲到哪里,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真是痛快无比。
教师稍微假以辞色,便祭出“尚方宝剑”
,“毛主席说,学生负担太重,影响健康,学了也无用……”
云云,那是百发百中,老师们多半只能沉默以对。
至于在课上聊天说笑,追逐打闹,直视课堂若公共场所,也是教师根本不敢干涉的。
何况,一会儿要上街游行,一会儿要参加批判大会,教学时间随时被挤压,毫无保证。
不过,到“**”
后期,“复课”
在形式上有所改进,学校基本上能够按时上课,开足课程,虽然没有正式的考试,集体备课也有所恢复,当然质量是谈不上的。
一位在那个时期担任过中学教师的女士(XG)回忆:
“我是‘**’期间成为教师的,那时也没有严格的集体备课,基本是个人自己琢磨,有时请组长看看,有时大家开个会议论一下,没有固定制度。
而且那时考试都是自己出卷子,别说全市、全区统一考试,就是学校里面都没有统一考试,自己教几个班,这几个班的学生就考自己出的卷子。”
恢复教学秩序之后,在学校内部,主要举措之一就是重新建立备课制度,各个年级分别成立备课组,按照学校规定展开集体备课。
如前所述,教研员在下学校时,也十分关注集体备课的情况。
改革开放30多年,基础教育能够稳定、规范地运行,并且成就辉煌,集体备课制度是起到很大作用的。
近年来,集体备课的一个主要变化表现为资源的极大丰富,这主要是借助互联网的普及实现的,由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公司所办的网站,提供了大量的教案,其中不乏名校名师之作,教师在准备集体备课时,可以事先“漫天撒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