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3]
下面是福建某市某重点中学集体备课的基本情况:
频率:学校要求,每个星期必须集体备课一次。
内容:下个星期要讲的课。
比如初中物理每周两节,那么每周的集体备课便要将下周要进行的两节课的备课任务完成。
具体方式:比较常见的:由一位教师主讲,针对这一课的目标,说明基本思路,重点、难点等,并且具体设计如何引入、如何讲解、举什么例子、提什么问题、做什么课堂练习、留什么家庭作业,等等。
然后大家讨论,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
当然在细节上差别很大。
结果:根据讨论结果,形成和确定一个基本教案。
每位教师会根据自己学生情况加以调整,但大的思路和教案的大致框架通常基本一致。
2.教案春秋
近年来,对于教案的批评十分尖锐,确实事出有因。
教师教学依照教案,于是,各个出版社看准商机,市面上各种教案琳琅满目,名称各异:教师指导用书、教学设计,都是按照学科和年级编写,而且内容极尽详细。
陈述的要点、需要的实例、提问的内容、作业的要求,应有尽有。
有人说,如果一个教师“足够懒”
,的确可以自己不备课,拿来一本这样的书,足够应付教学。
这话说的是实情,不过,这样“足够懒”
的教师永远是少数,道理也简单,虽然“极尽详细”
,若非按照自己学生的实际加以调整,其实并不好用。
不要小看“教案”
这个东西,它可是历史悠久,身份尊贵,几乎与中国现代教育制度同庚,而且曾经堂而皇之地在国家级的教育刊物上广而告之,由学术地位显赫的出版社编辑出版。
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正是科举将废学校始兴之时,当时师范毕业生凤毛麟角,为使教师教学有所凭借,商务印书馆编写了与教科书配套的《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教授法》。
“皆按三段教授法次序,加入练习、问答、联字、造句等,编辑教授法。”
[4]这大约是中国基础教育最早的教案了。
民国时期首屈一指的《教育杂志》在第一年第一期《教育杂志简章》便刊登了《悬赏征集教案简章》,称“本社为读者诸君研究教法,交换智识起见,特悬赏征集教授案,每月一次,于修身、读本、作文、算术、历史、地理、理科等门中,择一门命题。”
[5]
1909年,《教育杂志》第2期在封底登载了“第一期悬赏征集教授案”
的广告。
到了1916年,《教育杂志》第八卷十二号广告称:《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教案》由“江苏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教员新编”
,为“教员必备”
。
1917年《教育杂志》第九卷第一号广告“共和国教科书又有新编教案出版”
,称“近复由江苏第一师范附属小学全体教员,按最新式最完备之教学法,逐课编成新国文教案全部,教师手此一编,不特教科书之精神全然明显,即教学法之进步,亦可不劳而获,从未出现之善本,另有样书,函索即寄。”
似乎不可思议,以商务出版社之尊,竟然鼓吹“不劳而获”
,今日读来,颇有喜剧效果。
清末民初的教案盛行,可以解释为彼时新旧教育交替,教师需要这种书籍帮助才能完成教学任务。
时过境迁,中国教育早已今非昔比,教案却并未成为明日黄花,理由并不那么简单。
其实,无论出版社如何兜揽,教师们心知肚明,就算是最优秀教师所编写的教案,也只有参考价值,无他,彼课堂非此课堂,彼学生非此学生。
真正行之有效的教案,只能产生于针对自己学生的实际水准,下苦功夫才能形成,“不劳而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