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程度。
就这样,在学校比赛中脱颖而出的教师,会自然地成为下一次县(区)级比赛的“种子选手”
,在县(区)级比赛中的佼佼者便成为省(直辖市)级比赛的“候选人”
……以此类推,秩序井然,直到金字塔的顶尖。
因此,虽然只是在学校内部,规模不大,形式也不隆重,教师们却不会掉以轻心,通常会向多人请教,会请备课组和教研组的同仁出谋划策。
此外,毕竟是在学校内部,是最低层次的比赛,教师们的课是最接近原生态的。
对于教师的各种教学比赛,至今毁誉参半。
记得大概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与一位北京市教委某部门负责人(ZW1996)谈到各种教师的教学比赛。
我表达了自己的不以为然,主要是抨击其做假,并且断言:“这些课事前至少要操练三遍以上”
。
那位负责人闻言哈哈大笑,当即挺不留情面地挖苦我:“你未免太缺乏想象力啦!
告诉你吧,通常没有七八遍练习是不可能拿出来的。”
其实前面所谈到的公开课,也已经存在这样的惯例。
比赛所附加的荣誉与风险更是令其与公开课不可同日而语,教师所承受的压力也可以想见。
“没有七八遍练习是不可能拿出来的”
也许有所夸大,但即使是区一级的教学比赛,“三遍以上”
恐怕稀松平常。
这种作假自然为人们所反感,除了不能反映教学的真实状貌,人们尤其忧虑的是这种现象所带给学生们的“副作用”
:身为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带着自己的教育对象,大把地挥霍着有限而无价的学校教育时光,一遍遍认真地重复着操练学生早已经掌握的教学内容……教师如何给自己寻找行为的正当性?学生们又将产生怎样的感受?说得严重些简直是肆无忌惮地玷污心灵,教唆欺骗。
十几年过去,重新思考这样的事实,发现自己的看法与从前有所改变。
并不是赞成弄虚作假,而是对于这种比赛本身看得更为客观些。
如同其他行业一样,教育领域也要鼓励竞争,提倡出类拔萃,可以说,这些在教育领域还有着特别的意义,毕竟,庸庸碌碌的教师是难以胜任育人重任的。
这一点,教研员们看得十分清楚。
一位教研员(LT,2010)坦率地说:“各种比赛无非就是给优秀教师一个出头和表现的机会,比赛可以刺激教师下功夫提高自己专业能力。”
至于伴随比赛而产生的各种病态、扭曲的行为,不能归罪于比赛本身,这就好像片面追求升学率不能归罪于争取好的成绩一样。
如今的人们早已熟悉竞技体育中的种种乱象:服药、赌博、作弊……但却并没有为此而禁止竞技体育本身,而是通过制定和完善各种规则来限制和惩罚不端行为。
教育活动自然要比之体育比赛更为复杂,除了比赛本身在管理实施上不断完善外,更有赖于其他多种条件:教师队伍基本待遇的保证和提高、教师行业在社会上真正为人所尊重、全社会诚信环境的建立与完善,等等。
近年来,各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赛事有所减少,许多教研员也谈到这一点。
“以前全国比赛每年都有,现在次数少了,两三年一次,每个市获奖人数2—3人,只有荣誉,没有奖金,市里和区里一般也没有物质奖励。
一般来说,谁办比赛,谁贴钱。”
“与过去相比,现在行政系统出面组织的比赛少了很多,过去的小段(课堂教学片段)评选,教案评选等单项比赛都没有了。
大概是受学生比赛减少的影响,也可能是要考虑减轻学生负担。
记得在1987年、1988年前后,反正是20世纪80年代末吧,获奖证书上还有当时北京教育局的章,是受官方认可的。
现在没有了,盖的多是各个学会的章。”
(LT,2010)
对于比赛获奖与教学的关系,基本上大家都给予肯定。
就如一位教研员所说:“得奖与教学水平基本是呈正相关的,得奖的教师,平时上课都不会太次。”
(LT,2010)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