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是以高质量为追求的。
譬如:一篇课文的精华所在及如何诠释,一个概念需要通过什么程序才能建立,一项技能可以凭借哪些练习迅速形成,甚至一个事实需要哪几个例子支撑,等等。
这种特色,不独中国使然,在苏联教育学中已经表现出来。
曾经有一则流传甚广的笑话:凯洛夫骄傲地宣称,我看一下手表,就知道全苏联境内任何一所中小学的任何一个年级,学生和教师们正在做什么。
这个笑话用来调侃极端的教育集权式管理非常恰当且鞭辟入里。
然而换个角度思考,事情的确还有另外一面。
假若并不极端,也不僵化,能够保持一定的弹性和自由度,为教师富于个性风格的教学创造性留有充分余地,那么统一的进度本来是现代教育的特色之一!
同一年龄的学生,在同一所学校和同一间教室,按照基本相同的程序,学习基本相同的科目及内容,正是夸美纽斯构想的现代教育制度的基础。
就在20世纪中叶,美国要素主义的代表人物巴格莱也曾经对法国类似的“步调一致”
给予极高评价,批评美国教育的缺乏规范。
他不厌其烦地引用法国作家的叙述、人均书刊消费量、犯罪率统计、政治领袖的学术背景等,说明法国文明的发达,并且提出,“法国社会取得的这些成就,从根本上讲是整个国家实施单一的相同的初等学校课程计划的结果,课程的变化仅仅是每隔十年才能觉察到有微弱的变化。”
[3]算起来,巴格莱虽然年长凯洛夫几十岁,但活跃在教育界的时间前后相差无几,看来对于教育体制心有灵犀。
集中的教研活动主要做什么?通常安排什么样的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到今天,比较稳定性地持续至今的内容主要包括:教科书分析、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复习考试内容介绍、考试成绩及错误分析。
以下是北京市某区教研室四个学期的中学集中的教研活动安排,虽然难免以偏赅全,但亦可见微知著,具体地反映出这种教研活动的特征。
各个学期教研活动总数如下:
2005—2006年第一学期,共安排教研活动222次,
2005—2006年第二学期,共安排教研活动228次,
2006—2007年第一学期,共安排教研活动274次,
2006—2007年第二学期,共安排教研活动193次。
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分布如下:
教研活动在各个学科的分布如下:
续表
教研活动参与主体的分布如下:
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
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按参与活动的不同主体进行分类
初高中全体教师参加的活动共有73次,占总数222的32.9%;初中教师单独参加的活动有64次,占总数的28.8%;其中,初中全体教师参加的有18次,初一12次,初二10次,初三24次;高中教师单独参加的活动有85次,占总数的38.3%;其中,高中全体教师参加的有8次,高一28次,高二20次,高三29次;骨干教师5次,占总数的2.3%;中青年教师21次,占总数的9.5%;组长14次,占总数的6.3%,其中重点校教研组长参加1次;普通学校的教师有1次单独参加的机会,占总数的0.5%。
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
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按参与活动的不同主体进行分类
初高中全体教师参加的活动共有50次,占总数228的21.9%。
初中教师单独参加的活动有82次,占总数的36.0%;其中,初中全体教师参加的有18次,初一17次,初二23次,初三24次;高中教师单独参加的活动有96次,占总数的42.1%;其中,高中全体教师参加的有8次,高一32次,高二18次,高三38次;骨干教师4次,占总数的1.8%;中青年教师39次,占总数的17.1%;组长5次,占总数的2.2%。
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
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按参与活动的不同主体进行分类
初高中全体教师参加的活动共有31次,占总数274的11.3%。
初中教师参加的活动有99次,占总数的36.1%;其中,初中全体教师参加的有21次,初一15次,初二23次,初三40次;高中教师参加的活动有144次,占总数的52.6%;其中,高中全体教师参加的有15次,高一30次,高二28次,高三71次;骨干教师5次,占总数的1.8%;中、青年教师41次,占总数的14.7%;组长20次,占总数的7.3%,其中重点校教研组长参加1次;普通学校的教师有3次单独参加的机会,占总数的1.1%。
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
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按参与活动的不同主体进行分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