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2.儿童的学习必须是自我主动建构的
从上述故事中可以看出,无论青蛙如何仔细地观察、详细描述,都不能代替小鱼对“牛”
和“鸟”
形象的建构,小鱼的“牛”
和“鸟”
形象只能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才能获得。
同样,教师是无法替代儿童学习的。
有很多教师在教学时,非常着急,一个知识点会重复很多遍,但是“儿童就是不会”
,这时老师会非常困惑,感叹孩子“怎么教都教不会”
。
其实儿童不是教出来的,幼儿经验的获得过程不只是教师讲解的过程,更是幼儿探究、发现、尝试的过程。
幼儿只有在同周围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能获得认识、感受和体验。
皮亚杰创立的发生认识论是研究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结构及其心理起源的理论,其本质可以理解为一种知识的建构理论。
关于知识的建构,皮亚杰认为,认识的发生、知识的建构是一种基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是以相互作用的动作和活动作为认识的起点的。
皮亚杰认为,儿童是以几个与生俱来的基本结构为起点,开始与他的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建构这些结构并发展出新的结构的,它是一个能动的建构过程。
知识不是被动地从环境中吸收的,也不是预先在儿童的头脑中形成,而是由儿童通过他的心理结构与他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建构起来的。
皮亚杰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儿童主动探索和操纵环境的结果,学习是儿童进行发明与发现的过程。
他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并非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
这意味着我们在教育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要把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
相反,要设法向儿童呈现一些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具有挑战性的材料,并允许儿童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
在此,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1]
图1-4锡坤扔球
一所幼儿园里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小朋友们的鞋子莫名其妙地丢失了。
就当大家都纳闷的时候,锡坤(2岁男孩)出现了。
老师无意中发现锡坤拿着足球往垃圾桶里扔(图1-4),老师走过去一看,里面已经有了好几双小朋友的鞋子。
那么,锡坤为什么这么做呢?他这么做能得到什么乐趣呢?锡坤的老师介绍,锡坤是个爱探索的孩子,对什么都好奇,他还没有垃圾桶高,当他把东西扔到垃圾桶里的时候,东西就不见了,这是锡坤对空间的一种探索。
很庆幸,锡坤所在的幼儿园老师如此了解、“纵容”
他。
老师并没有武断地把锡坤叫过来进行道德教育,告诉他不能把大家的东西扔到垃圾桶里。
老师知道,这些动作正是锡坤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和认知,是锡坤的一种自我建构。
老师每天从此多了一项任务,就是每隔两个小时便拿着篮子去把垃圾桶里的东西再捡回来。
我想,这个例子应该给我们一些启发。
教师需要了解的是,儿童通过动作与周围世界互动就是儿童的一种学习,教师需要做的便是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和让儿童互动的机会,促使儿童自我建构的发生。
[1]引自纪录片《成长的秘密——锡坤闯世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