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退休后仍为朝廷备顾问,但始终没有在中央政权的决策系统中发挥决定性的影响力,不仅没有起到伊、吕“王佐”
式的政治作用,连管、晏的地位与影响力也不及,而在更多的情况上颇有点类似于孔子、孟子生前的遭遇,只是比孔、孟更淡薄于名利,不那样到处兜售自己就是了。
董仲舒真正受到普遍的重视与尊重,也颇类似于孔孟,依然在他死了之后。
然而和任何伟大的思想家一样,由于董仲舒思想体系构造的庞大与解释余地的丰富性,使其后学必然地发生分化。
据记载,在董仲舒的弟子及门徒中,“惟赢公守学不失师法,为昭帝谏大夫”
。
[12]其余的虽号称为董仲舒精神的真传,实际上“质问疑义,各持所见”
,只是为了功名利禄的现实需要,才继续声称为董仲舒学术的传承人。
董仲舒后学最先分化出来的,无疑是那些密切关注于现实、为现实服务的经世派。
这一派虽然依然重视董仲舒思想的理论价值,但更多地则强调董仲舒思想的实践价值。
他们一方面循规蹈矩、忠心耿耿地执行朝廷的政令,颇有政绩,如贡禹、褚大、左咸等;另一方面,他们往往依据董仲舒的学说,特别是董仲舒对《春秋》之义的诠释,以作为指导政治实践的行为准则和依据,片面膨胀董仲舒学说的实践意义,相对忽略其理论价值。
如孙宝、吕步舒等人依据《春秋》之义决狱,实际上正是对董仲舒思想的片面利用。
对思想的片面利用,从表面上看依然保持思想原本的外在形式,但理论与实际从来不可能全部吻合的根本特征,又决定着这种利用必然败坏思想原本的信誉与名声。
这一点,在董仲舒后学中最为突出的代表莫过于那些过分夸大灾异、谴告说功能的一派人。
正如我们已经分析过的那样,董仲舒确实构思过以灾异谴告说来制约君主的行为,但说到底,董仲舒的主观目的依然是为君主考虑。
而董仲舒后学中那些主张灾异的则往往缺乏董仲舒的这片良苦用心。
如赢公弟子孟卿,虽时时号称传董仲舒之学,但其思想更为明显地杂糅了《易》学的阴阳卦气。
他将这种学说传给眭孟,而眭孟又以此解释灾异,结果必然导致董仲舒学说的信誉一度下降。
昭帝元凤三年正月,泰山、莱芜山南有一块巨石自己站立了起来,在昌邑有棵枯死的树木复苏,在上林苑也有一棵柳树断枯卧地,复自立,且有虫食树叶成这样几个字:公孙病已立。
对于这种非正常的自然现象,畦孟推《春秋》之义说:“石、柳皆阴类,下民之象;泰山者,岱宗之岳,王者易姓告代之处。
今大石自立,僵柳复起,非人力所为,此当有从匹夫为天子者。
枯死木复生,故废之家公孙代当复兴者也。”
并声称“先师董仲舒有言,虽有继体守文之君,不害圣人之受命。
汉家尧后,有传国之运。
汉家宜谁差天下,求索贤人,禅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殷周二王后,以承顺天命”
。
[13]眭孟的意图无疑是对昭帝年幼、霍光专权,继续执行武帝的路线,而卫太子之后人依然不能掌权有所不满。
结果,霍光大怒,以“妄设妖言惑众,大逆不道”
的罪名诛眭孟。
眭孟被杀或许没有使董仲舒后学受到株连,因为没过多久,宣帝上台,即为眭孟平反恢复了名誉。
但使董仲舒思想的影响力大为缩减,以至最终放弃西汉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独尊地位,则为显明的事实。
继眭孟之后,董仲舒后学又分化出严彭祖、颜安乐两派。
我们已经看到,眭孟之学已与董仲舒有很大区别,而眭孟弟子严、颜更不可能得到董学真传。
钱穆曾经正确地指出,严、颜之学,学者多以为出自仲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