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
[8]在平静中度过了几年光景。
建元六年五月,窦太后崩。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重演建元元年故事,冬十一月,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夏五月,复征贤良对策。
于是董仲舒、公孙弘等出焉。
在儒学势力重新崛起的过程中,董仲舒并没有什么突出活动,这大概是他由于《灾异记》的事已被搞得声名狼藉,既已被废为中大夫,再积极干预朝政不仅不太可能,而且对董仲舒个人来说也没有多少实在意义。
公孙弘以白衣儒生而获得武帝的高度信任,“希世用事,位至公卿”
。
但从学术水平上说,公孙弘之《春秋》学实在不如董仲舒。
而在政治见解上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更为严重的是,董仲舒看不起公孙弘的个人人格,“以弘为从谀,弘嫉之”
。
于是公孙弘便不能不变着法地收拾董仲舒。
其最利害的一着,就是公孙弘向汉武帝建议徙董仲舒相胶西王。
胶西王也是汉武帝的哥哥,“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
。
于是公孙弘乃汉武帝建议道:“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
。
于是董仲舒从江都相徙胶西相。
[9]
至于公孙弘为什么力荐董仲舒为凶残、蛮横的胶西王刘端的国相?这大概是因为:第一,董仲舒教了十年《公羊春秋》,弟子遍朝野,名声越来越大,因而引起公孙弘的不安和嫉妒;第二,董仲舒在家居的开始几年,可能还算本分,但后来随着名声的扩大,越来越干预朝政,“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法”
。
[10]这对身为丞相的公孙弘显然是难以容忍的。
于是乎,公孙弘向武帝建议,唯董仲舒可为暴戾无行的胶西王的国相,企图假他人之手致董仲舒于死地。
胶西王虽然骄横,但当他得知董仲舒乃当世大儒,也就对董仲舒非常客气,“善待之”
。
然而董仲舒有了前此的教训,“恐久获罪”
,只好找准一个机会,称病免归,回家赋闲去了。
[11]董仲舒就此结束了他那短暂的从政生涯,回归到营造思想体系的学术生活中来了。
[1]《春秋繁露·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
又见《汉书·董仲舒传》。
[2]《史记·董仲舒传》索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