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
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
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以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
一岁皆辄试,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弟可以为郎中者,太常籍奏。
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
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而请诸不称者罚。
……请选择秩比二百石以上,及吏百石通一艺以上,补左右内史、大行卒史。
比百石一下,补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边郡一人。
先用诵多者,若不足,乃择掌故补中二千石属,文学掌故补郡属,备员。
请著功令。
他如律。”
制曰:可。
“自此以来,则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矣。”
[9]
我们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抄录公孙弘的这通奏章,是为了说明第一个问题。
透过这份奏章,我们认为,如果说董仲舒建元元年的“天人三策”
是从理论上论证儒学独尊的必要性,而公孙弘在这份奏章中所提出的一系列措施,则使儒学的进一步发展获得了法律上的保护和物质上的保障。
一是为博士官置弟子员五十人,复其身。
这一措施必然使儒学队伍不断获得新的补充,在一定程度上也将确保儒家政治的连续性。
二是强调从儒家学者中择优充实各级官吏,这一方面使儒学对一般士人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随着官吏中儒家学者的增多,势必不断改变官吏的构成,从组织上进一步保障儒学的独尊地位和儒家政治的连续性。
[1]《汉书·公孙弘传》。
[2]《吕思勉读史札记》第653页。
[3]《史记·平津侯传》。
[4]《史记·懦林列传》。
[5]《汉书·匈奴传上》。
[6]《汉书·公孙弘传》。
[7]《汉书·公孙弘传》。
[8]《史记·懦林传》。
[9]《史记·儒林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