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因而董仲舒也设想用一种特殊的分权方式来限制君主的行动。
问题是,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是从理性出发,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参与政权的具体要求;而董仲舒的分权说则是站在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的立场上,不可能看到人民的力量,也无法反映人民的呼声,而是用一种非理性的、宗教神学的方式,宣称世界的秩序、社会的存在、社会经济关系、君主的权力及其命运统统来自神秘而不可理喻的“元”
。
显然,董仲舒与孟德斯鸠的根本区别正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产物。
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将在后面还会详细讨论。
(4)所谓“六科六指”
与“十指”
董仲舒认为,治《春秋》学必须抓住根本,其根本即“六科六指”
与“十指”
。
抓住它,才能真正把握《春秋》大义,才能贯通其理以应万变。
他说:“《春秋》大义之所本耶,六者之科六者之指之谓也。
然后援天瑞,布流物而贯通其理,则事变散其辞矣。
故志得失之所从生,而后差贵贱之所始矣。
论罪源深浅定法诛,然后绝殊之分别矣。
立义定尊卑之序,而后君臣之职明矣。
载天下之贤,方表谦义之所在,则见复正焉耳。
幽隐不相逾,而近之则密矣。
而后万变之应无穷者,故可施其用于人而不悖其伦矣。
是以必明其统于施之宜。”
[51]
对于六科六旨,董仲舒未作进一步的阐述,但他曾著文指出,《春秋》所记二百四十二年之事,尽管“天下之大,事变之博,无不有也”
。
然概括而言,这“无不有”
之中,不外乎十大要指。
综合董仲舒的相关言论,十大要指的基本内容是:一是“举事变见有重”
,防微杜渐。
[52]当一个事情刚刚出现时,就应做到“观物之动而先觉其萌,绝乱塞害于将然而未形之时”
,此乃《春秋》之志,也是“其明之至矣。”
[53]二是当事情尚未发生之时,就能“审得失”
之所在,预见可能产生的后果而早防之。
三是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改造至少避开不利条件,“因其所以至者而治之”
,“则事之本正矣”
。
四是善于提纲挈领,抓主要矛盾,“强于弱枝,大本小末”
,分清轻重缓急,这样在政治上就能使“君臣之分明”
,社会秩序日趋稳定。
五是善于区别是非优劣,“别嫌疑,异同类”
,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
六是以贤、才作为衡定人物的标准,“论贤才之义,别所长之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