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孟子下质于禽兽之所为,故曰性已善。
吾上质于圣人之所善,故谓性未善。”
[3]显然,争论的焦点在于衡量性善与未善的标准不同,孟子以为优于禽兽者即可谓之性善,而董仲舒认为,这样的标准未免太简单了些,太低些。
他反问孟子:你老先生的所谓性善,质之于圣人之性如何?
当然,董仲舒并非故意要和能言善辩的孟子进行辩论,他的目的主要在于说明性的多层次性,也即在于说明性之名与性之实之间的区别。
他说:“桩众恶于内,弗使得发于外者,心也。
故心之为名,桩也。
人之受气苟无恶者,心何桩哉?吾以心之名,得人之诚。
人之诚,有贪有仁。
仁贪之气,两在于身。
身之名取诸天,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
天有阴阳禁,身有情欲桩,与天道一也。”
“身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
。
[4]简言之,董仲舒认为,从名实的角度来观察,性的多层次性至少应体现在阴阳两个方面,或者说,至少应当区别性与情两个概念,不可把本来属于情的内容归纳在性的范畴之中。
举例来说,董仲舒认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
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
善与米,人之所继天而成于外,非在天所为之内也。
天之所为有所至而止,止之内谓之天性,止之外谓之人事。
事在性外而性不得不成德。
民之号,取之瞑也,使性而已。”
[5]这个比喻和后来王充、范缜的形神之喻的逻辑规则极其相似,虽然他们所谈的问题并不是一回事。
董仲舒试图说明,性对于人来说是本然的属性,而善否则有待于后天的养成。
因此,在他看来,弄清性、情之别就不是无意义的玩弄名词,而是和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密切相关。
据董仲舒自己说,他的这种认识来自《春秋》的启示,“《春秋》辨物之理,以正其名。
名物如其真,不失秋毫之未。
……圣人之谨于正名如此”
。
“名生于真。
非其真,弗以为名。
名者,圣人之所以真物也。
名之为言真也。
故凡百讥有黜黑者,各反其真,则黜黜者还昭昭耳。
欲审曲直,莫如引绳。
欲审是非,莫如引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