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忘记这一点,只能使已经混乱的混乱增加新的混乱;记住这一点,或许能从矛盾的陈述中清理出某些接近历史真相的事实。
要探讨汉代尤其是董仲舒的《春秋》学,不可能不从儒学的起源说起。
关于儒的起源,学术界向来存在着绝大的分歧。
根据可靠的文献资料,“儒”
名的最早记载似乎见于《论语·雍也》,孔子在这里告诫他的门生子夏说:“女为君子儒!
毋为小人儒!”
可见这时的儒已发生了严重的分化,至少形成了“君子儒”
与“小人儒”
两大阵营了。
据此,人们断定,儒的出现早在孔子之前。
胡适断言:“最初的儒都是殷人,都是殷的遗民。”
[14]胡适的这个意见纯属臆测之辞,很难使人相信。
最早探讨儒之起源的是刘歆。
他指出:“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15]再看据说为刘歆伪造的《周礼》,其《天官》也说:“儒以道得民。”
照康有为的说法,刘歆佐王莽新朝为托古改制的需要,伪造了《周礼》等一系列古书。
刘歆的目的可能在于为现实社会设计出一个理想的模式,这个模式在我们看来,无独有偶,它和西方空想主义的哲人政治是多么令人惊骇地相像啊!
然而,无论多么美妙的理想模式决不能代替历史事实本身。
哲人政治在具有民主传统的西方化为令人神往的乌托邦,在具有高度专制主义传统的东方也只能是惨不忍睹的现实生活在充满幻想的理想主义者头脑中的“蓬莱仙岛”
。
因而,有谁会轻易相信在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的中国古代社会里竟然存在着一个“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
的儒者阶层。
章太炎曾对儒的本义及引申义作了归纳和探讨。
他指出,儒有三科,可分为达名、类名和私名三个方面。
达名为儒,儒者,术士也;类名为儒,儒者,知礼乐射御书数;私名为儒,即《七略》所谓“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
者之流。
[16]胡适以为,太炎先生的意见“在当时真有开山之功,因为他是第一个人提出‘题号由古今异’的一个历史见解,使我们明白古人用这个名词有广狭不同的三种说法。
太炎先生的大贡献在于使我们知道‘儒’字的意义经历过一种历史的变化,从一个广义的、包括一切方术之士的儒,后来竟缩小到那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的狭义的儒”
。
不管胡适对章太炎意见的概括有多么大的误差,但他毕竟重申这样一个事实:儒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地改变着自己内涵和外延的历史性范畴。
但是,这个历史性范畴的发展演进过程决不像胡适所概括的那样,从广义的儒逐渐缩小到狭义的儒,而是一个多元的演进过程。
我们知道,中国人特别重视死的观念。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的三具人骨化石旁,都散放着含赤铁矿的粉末,还放着死者生前使用过的装饰品如钻孔的石珠和兽骨、海蚶壳和骨坠等随葬品。
这表明,在山顶洞人的时代,我国已经有了丧葬的观念。
观念是人们的行动在意识中的表象和残存。
历史事实表明,在中国古代社会,至迟在殷代就有了专门为人料理丧葬事务的专职人员,这些人就是最早的儒。
《说文》:“儒,柔也,术士之称。
从人,需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