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天中文网

三天人之应(第3页)

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夏因于虞,而独不言所损益者,其道如一,而所尚同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是以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亡救弊之政也,故不言其所损益也。

由是观之,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

在董仲舒这段著名论述中,最遭后人(确切地说是今人)责难的,莫过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其实,细绎董仲舒的全部意思,他无非是在说,作为人性培养的根本原则,来自天(自然界)的启示,将之用于治国平天下,便可谓之为“道”

这一根本原则不会随着一些无关宏旨的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换言之,根本条件(天)不发生变化,道就不会变化,因此说,“天不变,道亦不变”

这一命题本身,丝毫没有形而上学的气味,在某种意义上说,董仲舒充分意识到“存在决定意识”

的关键。

而且,这一命题的反命题,必然是“天变,道亦变”

那么,从这里又怎能看到凝固不变的形而上学的踪影呢?

从上下文句来看,董仲舒吸收了孔子的损益变革的思想,承认如果外在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那么,道是完全应当损益变革的。

如果外在条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圣圣相继,那么就不存在变道的问题。

何况,董仲舒有一个假定的前提,即道是绝对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行之万世而无弊。

因此,即使遇到外在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那么,王者也只有改制之名,而无变道之实。

简言之,在董仲舒看来,已被历史证明了的道,在外在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条件下,不存在变的问题。

这样说,决不意味着董仲舒否认变化、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恰恰相反,董仲舒在这段话中;主要目的是在向汉武帝说明一个道理,即尽快改变西汉王朝至目前为止的统治方略,否则,积弊日深,不仅治世难期,而且乱象已显,恐怕统治者很难再照旧统治下去了。

因此,董仲舒诚恳地向汉武帝建议道:“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

陛下有明德嘉道,愍世俗之靡薄,悼王道之不昭。

故举贤良方正之士,论谊考问,将欲兴仁义之休德,明帝王之法制,建太平之道也。”

显而易见,董仲舒决不是在强调汉武帝应遵循祖宗之成法,而是希望汉武帝参照历代圣贤成功的例子,对祖宗成法有所损益、有所变革。

董仲舒之所以提出损益变革的主张,主要是基于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思考。

他指出:“臣窃有怪者,夫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共是天下,古亦大治,上下和睦,习俗美盛,不令而行,不禁而止,吏亡奸邪,民亡盗贼,囹圄空虚,德润草木,泽被四海,凤凰来集,麒麟来游。

以古准今,壹何不相逮之远也?安所胶着而陵夷若是?意者有所失于古之道欤?有所诡于天之理欤?试迹之于古,返之于天,党【倘】可得见乎?”

按照董仲舒的思想原则,其上述困惑是必然的。

在他的心目中,自古以来的社会外在条件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何以今古有如此不同?不过,他的答案也是明显的,即这种差异的存在是人为而非天意,如果以天人之应来分析,董仲舒认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人而不是在天,因此,解决的办法便只能从人道入手。

董仲舒举例说:“夫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齿者去其角,傅其翼者两其足。

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

古之所予禄者,不食于力,不动于末,是亦受大者不得取小,与天同意者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大唐如意郎信仰诸天快穿女配又在打脸了恋爱要在距离锁定后星月舞者秩序官[快穿]我真的不想谈恋爱我在遮天修永生倾城狂妃:殿下,求轻宠八零之珠光宝气我的系统总想逼我表白武动乾坤这个刺客有毛病星空锋砺当上帝重新开始进化特摄公寓空间囤货:超强木系异能者亲兵是女娃:拐个将军做夫君领到分配的顶流老公后热搜爆了美味农家女圣墟斗罗之雷神传说大秦:公子丹,镇守边关八年北宋大丈夫王爷,王妃又去打劫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