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故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明于天性知自贵于物;知自贵于物,然后知仁谊;知仁谊,然后重礼节;重礼节,然后安处善;安处善,然后乐循礼;乐循礼,然后谓之君子。”
人文主义观念是原始儒家的思想传统,原始儒家承认自然界(天)对人的发展、行为的制约作用,但在更大的程度上,原始儒家认为成事在天,谋事在人,不论最终结果如何,人的努力不可能完全劳而无功。
因此,原始儒家特别强调对人的教育、培养与节制,认为这是人之所以异于群生的重要区别,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大使命。
所以,孔子强调“不知命亡以为君子”
。
这一方面带有宿命论的痕迹,另一方面也是强调人文主义思想,相信人只要经过一定的教育、培养与节制,都有可能成为道德高尚、行为规范的君子。
很显然,董仲舒看到了这一点,并继承了原始儒家人文主义思想而有所发展,因此,在其天人之应的设计中,既注意到天的最后威慑作用,又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天的回应。
人的教化、培养与节制,以达到君子境界,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渐进的漫长过程。
同理,人学恶、行恶,也不是生来俱然,而是习以为然。
因此,董仲舒强调:“臣闻众少成多,积小致钜,故圣人莫不以暗致明,以微致显。
是以尧发于诸侯,舜兴乎深山,非一日而显也,盖有渐以致之矣。
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发于身不可掩也。
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
故尽小者大,慎微者著。
……故尧兢兢日行其道,而舜业业日致其孝。
善积而名显,德章而身尊,此其浸明、浸昌之道也。
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
非明乎情性,察乎流俗者,孰能知之?此唐虞之所以得令名,而桀纣之可为悼惧者也。
夫善恶之相从,如景响之应形声也。
故桀纣暴漫,谗贼并进,贤知隐伏,恶日显,国日乱,晏然自以如日在天,终陵夷而大坏。
夫暴逆不仁者,非一日而亡也,亦以渐至。
故桀纣虽无道,然犹享国十余年。
此其浸微浸灭之道也。”
人性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客观外界环境的变化可能有时是相当巨大的,它可能对人性的培养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但是,作为培养人性的根本指导思想,作为人的行为准则的根本性原则,在董仲舒看来则是不可变更的。
因此,董仲舒郑重其事地提出:“臣闻夫乐而不乱,复而不厌者,谓之道。
道者,万世亡弊;弊者,道之失也。
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处,故政有眶而不行,举其偏者以补其弊而已矣。
三王之道,所祖不同,非其相反,将以救溢扶衰所遭之变然也。
故孔子曰:亡为而治者,其舜乎?改正朔、易服色,以顺天命而已。
其余尽循尧道,何更为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亡变道之实。
然夏上忠,殷上敬,周上文者,所继之救当用此也。
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此言百王之用,以此三者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