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只要君主替天行“道”
,无所不在的神灵就会保护君主万世一系,“德润四海,泽臻草木”
,天下洽和。
那么,“道”
是什么呢?对道的内涵的理解,即使在中世纪,随着社会条件的不同,也有不同的意义。
在董仲舒的心目中,“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
仁义礼乐皆其具也。
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
王者未作乐之时,乃用先王之乐宜于世者,而以深入教化于民,教化之情不得雅颂之乐不成。
故王者功成作乐,乐其德也。
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
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著。
故声发于和,而本于情。
接于肌肤,藏于骨髓。
故王道虽微缺,而管弦之声未衰也。
夫虞氏之不为政久矣,然而乐颂遗风犹有存者,是以孔子在齐而闻韶也。
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恶危亡,然而政乱国危者甚众,所任者非其人,而所由者非其道,是以政日以仆灭也。
周道衰于幽厉,非道亡也,幽厉不由也。
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兴滞补弊,明文武之功业,周道粲然复兴。
……故治乱兴废在于己,非天降命不可得反,其所操持悖谬失其统也”
。
在这里,董仲舒明确告诉汉武帝,治乱兴废固然有天命方面的因素,那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但从根本上说,成事在天,谋事在人,作为一国之主,要积极有为,遵先王之道,行仁义礼乐,只要不所任非其人,所由非其道,长治久安还是可以实现的。
不难看出,董仲舒这篇貌似神学的说教,实际上包涵有丰富的人学内容,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民请命,为民立言,是以人民的力量作为制约君主行为的根本条件。
很显然,这是荀子“载舟覆舟”
思想的神学化,是董仲舒依据汉代社会条件对先前进步思想的变通、吸收与弘扬。
人民的喜怒哀乐不仅是君主的行为依据,而且在董仲舒看来,人民的言动举止可以上感天,下动地,足以决定君主的兴废存亡,君行道,民必归之,君行不义,民必叛之。
他说:“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
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
……皆积善累德之效也。
及至后世**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叛,残贼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
刑罚不中,则生邪气。
邪气积于下,怨恶蓄于上。
上下不和,则阴阳胶戾而妖孽生矣。
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臣闻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质也;情者,人之欲也。
或夭或寿,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有治乱之所生,故不齐也。
……尧舜行德则民仁寿,桀纣行暴则民鄙夭。
夫上之化下,下之从上,犹泥之在钧,唯甄者之所为;犹金之在镕,唯冶者之所铸。
绥之斯徕,动之斯和,此之谓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