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的“新党”
,“向来不讲什么道理”
,他的大半生就是在这样的冷眼、误解和敌视中度过。
唯一的亲人祖母死后,他彻底沦为灵魂与生存相分裂的孤家寡人。
他像一匹狼在旷野里发出惨伤、愤怒和悲哀的嗥叫。
这种孤独的心态,部分就是由启蒙者不为民众理解和接纳造成的。
鲁迅在小说中不仅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蒙昧的下层民众,也指向了启蒙知识分子自身。
鲁迅超乎寻常的清醒,不仅在于他深刻地揭出了普通国民灵魂的病苦,还在于他从不把自身所属的现代知识分子群体置于理性审视之外,敢于曝光这一群体身上的历史重负及精神困境。
在《狂人日记》中,狂人不仅发现周围人群目露凶相、心怀鬼胎,结成一张吃人大网,同时发现自己也充当了吃人者的角色。
“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
“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
“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强烈反对吃人的狂人竟然也曾参与吃人,这说明,先觉者未必没有被封建意识所浸染侵蚀,他们与落后民众在传统观念的承袭上,多少存在相似之处。
只要有合适的契机,旧观念就会死灰复燃,消磨乃至腐蚀新式知识分子的意志。
《在酒楼上》的吕纬甫曾经是个踔厉风发的青年,“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
,“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
,但是后来变得“敷敷衍衍、模模胡胡”
,靠教学生“子曰诗云”
度日,其人生轨迹就像苍蝇一样“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
。
他的革新热情之所以大大衰减,部分是因为遇到了很大的社会阻力,但主要还是因为他的思想没能完全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他所热衷的两件无聊的生活琐事:为弟弟迁葬、给邻居阿顺送花,均是为了宽慰母亲,做个孝顺的好儿子。
小说通过剖开吕纬甫由奋发到颓唐的心路历程,揭发了知识分子在通向现代的途中难以挣脱旧观念的精神暗疾。
与吕纬甫相比,魏连殳(《孤独者》)这个“新党”
对理想虽然更加执着,与黑暗社会斗争的意志也更加顽强,但最终的结果依然是沦落。
只要世上有一个人“愿意他活着”
,魏连殳就有前行的勇气和毅力,“愿意为此求乞,为此冻馁,为此寂寞,为此辛苦”
。
然而当“愿意我活下去的人”
“被敌人诱杀”
以后,他便失去了与黑暗现实作战的心理支柱。
在难以忍受的孤独中,他带着玩世不恭的心态做出妥协,“做了杜师长的顾问”
,“躬行先前所反对的一切”
。
然而此时他的灵魂却因丧失信仰而无法安宁,最终还是在精神危机中郁郁病亡。
想做不断前冲的斗士,却不能单身鏖战;想退而求安,又经不住良知的拷问;能够扛住物质生存的艰难困苦,却无法抵御情感世界的空漠荒凉;最后走向自我毁灭,虽不无抗议与报复的意味,但对黑暗社会终究毫发无损。
说到底,魏连殳的灵魂深处依然是软弱的,他与吕纬甫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都不是能够战胜自身性格缺陷、直面惨淡人生的“真的猛士”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