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俞平伯:《西湖六月十八夜》
瞿秋白:《一种云》
评论文献索引
朱金顺.“五四”
散文十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
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汪文顶.现代散文研究评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1).
傅德岷等.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黄科安.现代散文的建构与阐释.香港:海峡出版社,2001.
王嘉良.论语丝派散文.文学评论,1997(3).
丁晓原.论“五四”
人生派散文.文学评论,2003(1).
郭小聪.漫说徐志摩散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1).
李清宇.化骈入散抒性灵——论俞平伯抒情散文与六朝骈赋、晚明小品文的关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4).
许子东.郁达夫的散文创作.郁达夫新论.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
倪伟.笑窝里的泪——谈梁遇春.文学评论,1996(2).
马云.许地山散文——圣徒的语录.中国现代散文的情感与交流.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胡明.文学才情与政治选择——重读《饿乡纪程》《赤都心史》.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5).
拓展练习
1.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曾这样评说:“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
试借用鲁迅的评价,说明五四时期散文格外发达的状况及其原因。
2.谈及五四时期的散文,有人将朱自清和俞平伯并论。
其实,朱、俞两人的风格并不一样。
风格自然要受到时代精神的影响,但在某种意义上说,风格的形成却是和作家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以及个性素质有着更加密切的关系,“吐纳英华,莫非情性”
,所谓“风格即人”
。
1923年8月,朱、俞同游秦淮河,不久即相继撰文,即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只要细读两文便不难发现,虽是同游一地,但呈现在作品里秦淮河风韵与作者的心境却是如此的不同。
试比较分析。
3.孙绍振先生在《秋天:一种现代散文美——解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写道:“除了经典文本和当代青少年读者的经验的历史距离以外,还有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的距离。
中国文人早已把秋愁当作人生的悲苦来抒写。
而在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传统的悲秋主题有了一点小小的变化,那就是秋天的悲凉、秋天带来的死亡的衰败和死亡,是人生一种高雅的境界。”
你是否赞同此观点?细读文本,写一篇赏析的短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