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至于朱氏(自清)则学殖似较俞氏为逊,故其文字表面虽华瞻,而内容殊嫌空洞。
俞似橄榄,入口虽涩,而有回甘;朱则如水蜜桃,香甜可喜,而无余味。
俞、朱笔法都是细腻一路。
但俞较绵密而有时不免重滞,朱较流畅有时亦病其轻浮。
俞似旧家子弟,虽有些讨厌的架子,而言谈举止总是落落大方;朱似乡间孩子初入城市,接于耳目,尽觉新奇,遂不免憨态可掬。
苏雪林:《俞平伯和他几个朋友的散文》,载《青年界》,1935年第7卷第1号。
6.郁达夫是“自叙传”
小说的代表作家,但他认为,比起小说,“现代散文,却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了”
。
他早期的散文也确实与他的小说有这方面的相近之处。
不过,人们注意到作为散文大家的郁达夫,则是在他大量写作小品游记的30年代了。
1933年,他举家移居杭州,几乎过着一种隐逸的生活。
在此期间,郁达夫的游踪遍及浙东、浙西、皖东、闽中等处,写下不少行旅散记、山水游记,先后结集出版了《屐痕处处》和《达夫游记》,还在《宇宙风》上连载《闽游滴沥》一组作品。
虽然山水游记是传统散文中的传统题材,更迭有名篇,新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富有才情的旅行记、山水游记等,但郁达夫的行旅散文还是别具一格,可以说是一种“现代才子气”
的佳品。
这大约可从两方面来理解,即一是他描摹山水名胜与景色风物的笔调是才气横溢的,二是充满现代才子恣肆的性情。
郁达夫的许多山水游记文字,都写得非常优美,与他的小说相比,这些散文明显在文字上变得平易雅驯,文风上渐趋洗练从容,文中显现出来的才华也脱了粗砺之感,更多细致与飘逸。
……郁达夫的这些游记一般结构不计较,平铺直叙,走哪写哪,仿佛一篇流水账,但由于处处都有才气点缀,丝毫不觉得枯燥乏味。
他观景的眼光随着脚步走,又往往会左顾右盼,一点不呆滞,有人形容他的笔致游走如电影镜头,推、摇、拉,一个个镜头将美景逐一展现。
……他散文的书卷气也很浓郁,行文之中常信手拈来一句古诗、一个典故、一段传说,才气寓于趣味之中,当知识小品读亦无不可。
……郁达夫的一些山水游记还曾经被刊登在铁路公司的导游册子中,但他文中常有的恣肆的性情,可就与导游手册不大相宜了。
这性情有的是优雅的名士做派:
苏州本来是我侬旧游之地,“一帆冷雨过娄门”
的情趣,闲雅的古人,似乎都在称道。
不过细雨骑驴,延着了七星山塘,缓缓的去奠拜真娘之墓的那种逸致,实在也尽值得我们的怀忆的。
还有日斜的午后,或者上小吴轩去泡一碗清茶,凭栏细数城里人家的烟灶,或者在冷红阁上,开开它朝西一带的明窗,静静儿的守着夕阳的晼晚西沉,也是尘俗都消的一种游法。
(《感伤的行旅》)
温儒敏、赵祖谟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97~199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梁遇春的散文有许多非同凡响的议论,其中有的是真知灼见,有的也近于荒唐;他给读者的印象有时如历尽沧桑、看透世情的智者,有时又像是胸无城府、有奇思异想的顽皮孩子,他对于社会上因袭的习俗和时髦的风气肆意嘲讽,毫不容情,而又热爱人生,要“真真地跑到生活里面,把一切事情都用宽大通达的眼光来细细咀嚼一番”
。
他博览群书,他受影响较多的,大体看来有下边的三个方面:他从英国的散文学习到如何观察人生,从中国的诗,尤其是从宋人的诗词学习到如何吟味人生,从俄罗斯的小说学习到如何挖掘人生。
冯至:《谈梁遇春》,载《新文学史料》,1984(1)。
泛读作品
徐志摩:《浓得化不开》
许地山:《美的牢狱》
梁遇春:《论“流浪汉”
》
郁达夫:《还乡记》《故都的秋》《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