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后新诗潮在构成的若干意识支柱方面与新诗潮完全一致,它们之所以有先、后的区别,首先是由于对形成新诗潮的基本艺术倾向的意象化受到了严重的质疑。
反意象的表层意思,是旨在反对新的华靡导致的过于曲折的表达。
这种表达使人们普遍感到了它与人们的实际生存状态相距遥远。
挑战的实质仍然是反对艺术的单一化。
从现实的到浪漫的,从象征的到意象的,依然是主潮更迭的线性发展的理路。
这一理路业已被证实为是违反艺术本性的。
反意象作为一种艺术的变革行动,却因此而再度冲破艺术的另一种封闭的可能性。
后新诗潮诗人明确地宣告了与时代的疏远——即使他们在深层还保留着某种潜在的联结——他们不承认诗与时代的契约。
他们认可了北岛、舒婷的诗代表一个时代的论断,但声称他们只是他们自身而不代表任何人、更无力或不屑于代表时代。
诗人自己的生命之窗只面对自己。
他们真切地感到了自身的尴尬处境,所有的感觉和判断都离不开这个具体存在的肉体和灵魂。
生命感受既是诗的出发点,又是诗的归宿。
诗对生命的发现有丰富的意蕴,首先是普通人代替传统的超人这一创作意图之突现。
理想的光环剥落以后,真实的人所拥有的一切,都真实地显现了出来。
他们希望以完全不事雕饰的质朴的方式显示当今中国人的生存状态。
这一层生命体验衍化出许多意存讽喻的、而以平淡语言把痛苦和激奋掩藏起来的诗。
这一部分诗依然由现实的积重、负荷和挤压所激发。
它表现出的“满不在乎”
,其实包含了生活的困顿和悲苦,因而这里展现的生命画卷依然是社会的投影和折光。
这些“不美”
的诗对情感进行过滤和稀释的结果,彻底反抗了“浪漫主义”
的滥情。
它把人生的悲欢离合看成是不可避免的遭遇和过程。
于是传统的悲情被抽空。
剩下来的只是那些近于零点的冰冷的沉思。
这样的诗中当然也有属于个人情感的联系,但几乎无一例外地被作了“冷处理”
,并且没忘了加上常见的“轻松”
和调侃。
那种化悲为谑的情趣,传达给我们以明显的信息:第三代诗人正以更加惊世骇俗的态度,反抗传统美学的根基。
中国新诗潮的兴起,以及后新诗潮对于前者的展延,其性质是前瞻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非此即彼的惯性的重复。
研究中国文化、文学和诗,有一种观念似乎应当提及,即中国以它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沉积的深厚,更迭的延缓,几乎在每一个领域都形成无所不有和无所不包的杂陈状态。
尤其是在此新旧观念胶着并存的特殊时代,诸种观念和方式的交错和纠结的复杂情状令人瞠目。
诗首先提供事实。
它告知我们,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方式的勃兴,未必是以另一种的潮流的消失为代价的。
不仅现今发生的和存在的现象如此,而且在中国,即使是距今相当遥远的现象也是如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